有的人怎么就能不火呢?或者说,这样的演员,火的方式也和别人不一样。

李乃文演的汤德远在《归队》里,不像一般剧里的主角。也不是那种无敌人物。他有脆弱的时候,怕死,也怕失败。可他又拎得清,遇到大事往前顶。好像跟平时看到的那些主角不是一个路数。说白了,看得出来就是个人。

汤德远受伤的时候,乱世里草药难找。兰花儿去找草药,外面还在打仗,气氛很紧。汤德远没拖大家的后腿,反而去吸引敌人。那一下做决定的反应,没啥犹豫,和别的剧不一样。

谁会不害怕呢?大家都怕死。他躲不了,也没什么主角光环,就是硬着头皮走上前。这才会让人觉得,这人像真的。观众心里其实一下子就明白了。

你说演员到底差在哪,其实生活里压根也不装。李乃文,他自己不喜欢去拍综艺,也没什么大流量。他倒是经常挑剧本,一些在别人那是天降机会的,在他那就嫌没意思。

身边的人都说他轴。有点像老派人。朱媛媛也打趣说他是中央戏剧学院最轴的。就是这种劲儿。有事情就自己琢磨,不太依赖别人。

现在有些演员,拍两天戏就收一大笔钱。他不是,冬天零下三十度,要拍就真上。沙子里一遍又一遍吃那种干粮团子,冻手冻脚的,看起来也没人说怜悯一句。习惯了。

归队这戏,讲东北抗联,不整花里胡哨的大场面。也没搞什么主角团。套路看着老,可看细节就觉得耐人寻味。那些平民,劳工,淘金的,全都命难保,讲的是底层人的绝望。

兰花儿的母亲死了,汤德远看着身边人走了。他们不是不是英雄,都是慌过的,动摇过的。可还是回来了。

归队,讲的人物线很多。淘金客有自己的算盘,采参帮的人苦巴巴的,战场上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惜一切。总能看到新东西。

生活戏也没有流水账。比方说驻扎那几分钟,有小事、有交流,一点华丽的东西也没有。大家仿佛就活在那段时间里。

李乃文演的汤德远,在劳工营那一段,忍到快崩溃的时候,连军装都脱了,想逃。不过还是掉头回来。这不是狗血,没啥大动作。

这角色和演员本身有点像。李乃文经常不理市场,机会很多也不用。他宁愿挑自己喜欢的。

有的明星靠绯闻,靠热搜。李乃文这人,也上不了什么热搜。观众悄悄传,看完的都觉得心里沉沉的。他没有故意耍什么帅,也没给人什么假的感觉。

你说这类作品为什么能点燃大家,其实也简单。观众早就厌倦了那些喊口号却没表情的假人物。大家想看的,是能共情的普通人。

有观众就说,"历史这种东西,敷衍不得。"大家不盼着谁神乎其神,但希望真有像样的人出来演。

归队的主线很直接,小队分了合,破裂后又回收。但每人都不是配角,哪怕镜头短一点也有性格。演得都不浪费,经常就是一两句话说完,就让人记住。

你可能会注意,李乃文说的话也很简单。他一直觉得自己不会营销,不爱和别人比。他就想着好好演角色。这种操作放现在不多见,但就这么火了。

他冷板凳坐得惯。大雪天拍的时候,手麻是常事。其实他自己心里有底,也不动声色。

观众其实看得懂。他们愿意为用心的演员与剧本买单。至于流量,大部分人也无所谓。李乃文这种人,在圈里挺少的,但演出来有人服气,也有人觉得窝囊。但作品就在那里。

雪落在角色的肩膀上,也落进了李乃文心里。过去那些轻飘飘的成功,他不用,别人的标配,他不理。留下一个不太一样的印象。

谁说靠作品的演员没未来?说不定慢慢的就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