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中美贸易形势急转直下。
美国单方面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45%,中国迅速反制,对美关税也提高到125%。
在这样的关税政策下,美国产品输华面临巨大阻碍。
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天然气,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大豆、玉米等产品数量大幅下降,多家美国牛肉企业输华资质不再续约。
加拿大的石油
在能源市场,曾经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原油供应方,在2024年6月时,中国每月从美国进口原油量达2900万桶。
但贸易战升级后,到2025年,这一数字锐减至300万桶。
与此同时,加拿大原油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2025年3月,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量飙升至730万桶,创下同期纪录。
从数据对比来看,加拿大西部精选原油到岸价比中东同品质原油低10%,运输周期也缩短至19天,和中东持平。
并且,加拿大原油通过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达35%,有效规避了美元融资成本飙升带来的风险。
这使得中国对美国原油的依赖度从12%降至4%,加拿大在华原油市场份额从8%跃升至22%。
巴西大豆
农产品市场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过去,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曾高达40%。
但如今,这一份额已降至18%。
而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中国已从巴西采购至少240万吨大豆,40艘满载大豆的货船从6月开始陆续运往中国。
巴西2025年大豆产量预计达1.68亿吨,创历史新高。
巴西大豆不仅产量大,成本也低,到岸价在380 - 400美元/吨,相比美国大豆有明显价格优势。
早在2023年,中国就和巴西达成扩大合作协议,如今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72%。
澳大利亚牛肉
肉类市场同样受到贸易战影响。
2025年2 - 3月,澳大利亚牛肉对华出口量超过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0%。
澳洲谷饲牛肉凭借口感优势,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出口额预计达137万吨。
反观美国牛肉,每周出口量从2000吨骤降至54吨,市场份额从5.7%跌至不足5%。
中国能在贸易战中迅速找到替代市场,得益于长期的战略布局。
从2023年起,中国积极推动进口多元化,与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签署长期供应协议。
在能源领域,构建了中东、非洲、俄罗斯、美洲四大供应矩阵,原油进口来源国从34个增加到42个。
农产品领域,通过与巴西、阿根廷升级自贸协定,大豆进口多元化率提升至85%。
所以美国企业在贸易战中损失惨重。
美国智库测算,仅石油和农产品领域的损失,就会导致美国国内供应链岗位减少12万个,通胀率额外上升1.2个百分点。
目前,全球供应链因这场贸易战发生重构。
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分别在能源、农产品、肉类市场瓜分了美国在华的市场份额。
美国商品由于关税因素,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芯片等极少数不可替代的产品。
美国多数企业想再重新夺回中国市场份额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