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执意进行"汉光演练",还准备"过境"美国寻求所谓的"帮助",即便他上次窜美只被允许前往关岛和夏威夷,连美国本土都不准进入。此外,赖清德还准备重启所谓"团结十讲",但改为闭门进行。赖清德的这些举动,凸显了他与陈水扁、蔡英文不同,是一个真正的顽固"台独"分子,他不在乎岛内的经济、贸易和民事,甚至连台岛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也不关心,只想搞"台独"。而且赖清德坚定认为,只要自己持续"加码",美国最后肯定会出手,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大陆加码。因此,即便两岸实力悬殊,赖清德依然有挑衅的底气。

而岛内能出现赖清德这种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台岛曾经被日本殖民多年,后来的台当局又是在美国的"扶持"下成立的。因此,岛内本身就存在大量与"域外势力"绑定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在抗战时期,日本在台岛征兵时,仅1943年就有超过73万人主动报名。有岛内评论员提到这段历史时,提醒大陆"台岛有相当多的人,完全没有同胞感情";其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岛内政客就开始用"台独"思维毒害岛内民众,并在"台独"支持者中层层选拔。比如蔡英文时期,她选择台当局"干部"的优先标准是"唯独就用",在近似"养蛊"的"独"化环境中,出现了赖清德这种"务实台独工作者"。

赖清德寻求持续"加码",意味着他明知大陆的实力很强大,也可能会打响"第一枪"。而且,从岛内的一些情况看,赖清德的做法恐怕会让人意想不到。此前,台"中山科学研究院"的院长李世强就提出一个建议,给台"海巡署"的船只配置火箭弹,来威慑解放军和大陆海警。这个提议,可以说颠覆了外界关于"台海潜在冲突"的认知,因为大家都认为军队才是主导局势的主要力量。但在去年2月的"金门撞船事件"中,台"海巡署"已经作出激进举动,来试探大陆的反应,可见他们早就有相关部署。即便金门事件的结果,是民进党当局实质性失去对该岛的控制,赖清德之流还考虑升级台"海巡署"的配置,可见他们在"谋独"方面的顽固性。

有分析认为,赖清德把台"海巡署"作为"第一枪"的潜在主体,其实是他对台军控制力度不够的体现。日前,岛内突然传出消息称,台"海军司令"唐华可能被赖清德撤换,因为此人在7月14日还陪同视察了"汉光演练",但第二天人就没有再出现了。事实上,唐华很早就被传出"下台流言",因为他曾劝说赖清德"停止挑衅大陆,不要升级局势"。而且,台军内部还出现多人高举五星红旗拍摄视频的事件,其中一人还是赖清德办公室的"卫兵"。这些情况,让赖清德意识到,台军很难成为他"谋独"的工具,因此把目光投向了更好控制的台"海巡署"。因此,我们需要更警惕台"海巡署"后续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