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德国政府近期的一些"神操作"让本国企业界人士都看不下去了。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凯礼(Markus Kamieth)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政府尚未展现积极对华信号,应主动寻求与中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法新社等外媒报道称,当地时间11月12日,凯礼在柏林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想在化工行业保持增长,那就必须在中国发展"。
他强调,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只要中国增长,市场就会增长"。凯礼此前为巴斯夫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会成员。
据报道,过去几年,受高能源成本和繁琐监管等因素影响,德国化工行业陷入困境。作为全球收入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也实施了大幅削减成本的计划,包括在德国路德维希港总部裁员。
而与此同时,巴斯夫上周宣布,其位于中国湛江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已正式开始投产,标志着这一旗舰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该基地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总部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工厂,也是其迄今最大的单一投资项目,预计投资额约87亿欧元(约合719.9亿元人民币),最初预估的投资额在100亿欧元。

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 巴斯夫官网
《人民日报》8月报道称,巴斯夫亚洲大型项目总裁林汉平介绍说,"中国市场对巴斯夫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中国将继续成为化工行业的关键市场,位于湛江的一体化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中国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平台,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据悉,自1885年派代表来华开展纺织染料贸易以来,巴斯夫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40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全球销售额的13%。到2024年底,巴斯夫与合作伙伴在大中华区累计投资约170亿欧元。
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表示,据预测,未来10年全球化工行业增量的70%将来自中国,"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业务布局"。
为此,凯礼11月12日也表示,将继续"建议并推动政府主动寻求与中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看来,本届德国政府迄今尚未展现出"明显的积极对华信号",默茨就任后还没有访问过中国。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上月26日访华,为默茨访华铺路,但临行前却以"行程安排问题"为由,推迟了行程,引发德国社会的广泛忧虑,担忧此举将加剧紧张局势并伤害德国经济。
不久后,瓦德富尔主动约请中方通话,强调德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在中方方便时尽早访华,就两国关系等重要问题深入沟通。
德媒之后透露,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拜尔将于11月中旬访华,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并出席中国共产党同德国社民党第二届战略对话会议。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两国经济密切相连。2016年至2023年间,中国已连续八年位居德国贸易伙伴榜首。2024年,美国超过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过,德国联邦统计局的初步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反超美国,再次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在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德国商会对行程取消表示遗憾,称企业需要更多双边问题清晰度。
德国商品贸易公司董事总经理安德烈亚斯·克罗尔-皮奇原本是瓦德富尔访华团中的一员。他称自己无法对行程取消置评,但向记者表示:"出于政治动机的贸易冲突和出口限制破坏繁荣,必须通过建设性对话解决……进一步升级不符合德国经济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日前对香港《南华早报》分析称,德国正陷入对华政策的"两难境地",缺乏"成熟且连贯"的对华战略。一方面,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足以抵消其他市场的损失。另一方面,中国正挤压德国在机器人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德国在制度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等传统优势领域也面临竞争。
王义桅说:"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债务高企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倾向于欺凌盟友,美国显得不可靠且不稳定……因此,德国对中国仍抱有期望--无论是在俄乌冲突还是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仍然是必要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德国有能力将政治立场和经济需求分离,保持更加独立、灵活的姿态,但必须意识到,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基础。中国也希望其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能够发挥相应的政治和外交作用。
他说:"如果两国再像现在一样严重错位,中国可能进一步降低对德国的期望……如果欧洲无法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展现出真正的独立性,中国对欧盟的战略信心可能也会下降。"
对于德国外长推迟访华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此前回应说,中方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德关系。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德双方更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推动两国的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