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骗过了美国人?全球关税正式落地,美国国内一片哀嚎!这场牌局,谁能笑到最后?
据报道,特朗普团队深谙"恐惧变现"的选举经济学。通过将半导体、医药等产业回迁计划包装成"国家安全"议题,他们成功让选民相信25%-41%的全球关税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必要代价。但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报告撕破了这层伪装:85%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所谓"外国埋单"根本是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谎言。可以看出,这场关税战最大的输家,将是美国人!
这种政治操弄在加拿大案例中尤为赤裸。白宫声明中轻描淡写地将加税归咎于"加拿大持续的不作为",却绝口不提这直接违反了美墨加协定(USMCA)的条款。更讽刺的是,被加征35%关税的加拿大铝材,恰恰是福特汽车等美国制造商的核心原材料--这记重拳还没打到渥太华,就先砸碎了底特律流水线工人的饭碗。
行政令生效后,市场给出了最诚实的反应:纽约铜期货暴跌17.7%,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惠而浦宣布洗衣机涨价15%。这些数字背后,是耶鲁预算实验室早就预警的灾难:每个美国家庭2025年将多支出2100-3800美元,其中低收入群体负担加重35%。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劳动力市场。7月纽约联储数据显示,持续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单周暴增3.8万,14.4%的受访者担忧年内失业。这种"通胀+失业"的双鬼拍门,正是1970年代滞胀危机的经典前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一次闭门会议上那句"我们正在未知水域航行",或许是对现状最克制的描述。
当特朗普对俄罗斯发出"10天内停战否则100%关税"的最后通牒时,莫斯科的回应是加速推进与印度的卢比-卢布支付系统。这种默契同样体现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的反制中--他提议对美国钢铝征收50%关税,精准打击共和党关键票仓。就连传统亲美的巴西总统卢拉,也在《纽约时报》专访中警告:"每1%的美国关税,都会换来巴西2%的报复。"
中国采取的则是更具战略性的"非对称反击"。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威胁对中国购买俄油加税时,北京既没有激烈抗议也没有让步,而是"静默暂停"美国油气进口。这个看似温和的举动,直接导致美国页岩气商库存暴增,WTI油价单周暴跌。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金融体系。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飙升:美元霸权的裂缝正在扩大。美国试图用40%转运税封锁规避渠道,却意外催生了东盟本币结算联盟、非洲资源税反制等更多元化的突围路径。
这场关税闹剧最讽刺之处,在于它同时暴露了美国经济、战略和制度的三重困境。经济上,所谓"产业回流"沦为笑谈。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本土产业保护和谈判筹码强化,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仍面临根本性质疑。从表象来看,美国似乎正在引领全球贸易格局的"权力重组";然而究其本质,这场"关税重构战"很可能正在催化全球经济版图的分裂、削弱多边合作机制,最终导致国际经济规则沦为地缘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对美国来说,如果无法将当前的临时性协议升级为具有可操作性、可延续性的制度性安排,并转化为持久的战略优势,那么这场关税战的所谓胜利,或将沦为一种"数字虚高、根基动摇"的短期收益。而这场关税战最大的输家,也将是所有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