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王毅外长时隔三年再次踏上伊斯兰堡的土地,开启了此行最后一站的访问。

这趟访问,不只是一次外交安排,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出击。

自从,印巴冲突的爆发,以及特朗普挑起的关税大战,让南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段时间,印度逐步向中方靠拢,试图通过中国的影响力,来抵消美国关税给印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巴基斯坦这边,近期与美国互动频繁,巴军高层多次现身白宫。

且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比如在7月底,美国宣布和巴基斯坦合伙开采巴国内的页岩油气,这一连串的互动,不由得让人想问:"巴铁"还能像以前那么铁吗?

坚定的友谊:巴基斯坦对华合作的战略选择

2025年8月20日至22日,王毅外长完成了对印度和阿富汗的访问后,马不停蹄地抵达伊斯兰堡。

对于王毅外长的到访,巴方非常重视,不仅总理亲自接见,外长以及陆军总参谋长都同王毅外长举行了会谈。

在会谈中,巴方高层明确传递出对华友好的坚定立场。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首先对中国过去在巴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的支持表达感谢。

并期待进一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 "2.0 升级版" 建设,同时承诺将全力保障在巴中国公民与项目安全。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则在会见中作出更明确的表态,强调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巴方都完全信任中国,毫不动摇地同中方站在一起"。

在会谈中,巴基斯坦的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也表达了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正受到这些变化的冲击。

他指出,世界局势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时候与中国进行战略对话无疑是明智之举。

尽管达尔没有具体提及能源、市场波动或供应链中断等细节问题,但这些国际问题确实给巴基斯坦带来了挑战。

不仅如此,达尔还特别强调,"对华友好是巴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全国上下的共同认识",表明巴外交政策的核心部分未发生改变。

其实巴方外长的这一番话,就是对当下国际社会所谓"巴基斯坦逐步向美国靠拢"这一猜测的回应。

从上述情况来看,巴方在对华态度和政策上还是一如既往。

而这种坚定的立场并非一时的外交姿态,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战略选择。

早在1963年,两国就通过边界协定奠定了和平共处的基础,这成为了中巴友谊的开端和重要支撑。

接着,2013年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关系。这个项目不仅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也显著提升了两国的战略合作水平。

如今,两国又提出"走廊2.0"计划,目标是让合作迈上新台阶。这一系列的合作举措充分证明,中巴关系绝不仅仅是外交领域的表面功夫,而是建立在切实的互信和长期的互利合作基础之上的。

因此,即便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巴基斯坦仍选择坚定地站在中国这一边,继续推动与中国的紧密合作。

这不仅源自于两国的深厚关系,也显示出巴基斯坦对中巴合作带来实际益处的认可和信赖。

这样牢固的伙伴关系,让巴基斯坦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更加坚定地把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

中方立场明确:不干涉,但也不沉默

事实上,关于美巴之间的互动,中方的态度一直都是很明确的。

8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回应关于巴美关系时表示:

"中巴是铁杆朋友,中巴关系不受第三方影响,也不针对第三方。"

我们始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外交政策和发展道路,同时也相信中巴之间的传统友谊和高水平合作,能够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这句话并不复杂,但分量很重。

不干涉,是尊重巴基斯坦自主外交选择;不沉默,是在提醒:中巴之间的信任,不容轻易撼动。

其实,站在巴基斯坦的角度来讲,同步发展中美关系,并不算冲突。

而且,巴基斯坦与美国的联系其实一直没断过,只不过之前因为美国与印度走的很近,巴美关系始终维持在一个不温不火的阶段。

自从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印因关税分歧及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等问题,关系陷入僵持。

可能为了进一步打击印度同时也带有"挖中国墙角"的意思,美国对巴基斯坦展示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如此一来巴美互动变得十分频繁。

其实面对美国的考量巴基斯坦也明白,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示好对巴基斯坦确实充满诱惑。

近年来,巴基斯坦经济持续低迷,外汇储备告急,通货膨胀严重,能源短缺更是让民生压力倍增。如果能得到美国的资金与援助,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困境,省下不少力气。

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印度作为其宿敌,长期构成最大安全压力,这迫使巴基斯坦必须寻找外部支持。

借助美国的支持,巴基斯坦在与印度的长期对抗中也能增加筹码,提升战略上的底气。

"信义之交"的分量:不是应急之友,而是长期之盟

王毅此行最被外界关注的一句话,是对巴方的一个忠告:

中巴是信义之交、患难之交,是彼此可信赖、可倚重的铁杆朋友。

王毅的这句话,不是提醒,更像是一种确认。

确认双方的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安排;确认中巴关系不是选项之一,而是优先项。

当前,南亚地区局势复杂,美国试图通过能源、军事等手段强化与巴基斯坦的接触,但这些互动多属战术层面的利益尝试。

比如:冷战时期,美国拉拢巴基斯坦对抗苏联;苏联解体后,立刻冷落。

"9·11"之后,又把巴基斯坦推上反恐前线;结果,美军撤出阿富汗后,巴方再次被边缘化。

相比之下,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入是结构性的、长期性的,是"修路架桥"的基础工程,也是"共建共享"的制度安排。

这就是"信义之交"的含义--能扛事,能共担,靠得住。

中巴关系之所以能历经风雨,不在于表面热络,而在于战略默契。

每一次国际局势的波动,都会是一次"友情筛选器"。

王毅此行,既是一次"友情确认",也是一次"风险对冲"。

他用访问本身,提醒巴方: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你困难时离开。

而真正的战略合作,也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随意摇摆。

"择善而从,不可动摇;择友而交,不能轻弃。"

中巴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得来,更不是靠一两次援助维系。

面对现实压力,巴基斯坦可以寻求多边合作,但要明白:

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之间选择哪一个,决定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答案,其实已经明摆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