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女人逃命,是乌军的真实处境。

乌克兰东部红军城,一线乌军面临崩溃边缘。两个乌军士兵为逃生不惜穿上女式皮草外套,乔装成女人想混出包围圈。

这个画面听起来荒谬,但背后是彻彻底底的绝望。

红军城崩溃

红军城被俄军包围已久,乌军第68独立猎兵旅有超过200人最终选择投降。在他们被俘的掩体附近,俄军还发现了约300具乌军尸体。

这场战斗不仅没打出胜负,而是从一开始就没人能赢。因为乌军并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苦撑。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种"撑不住"的迹象,已经从前线蔓延到后方。乌克兰的征兵系统开始反噬自己,不但征不到兵,连征兵官都被送上战场。而那支接受法国训练、代号"155旅"的"法械旅",在还没上战场前,就已经跑了3000人。

俄乌冲突节奏早已从"闪击战"变成"消耗战"。红军城这场战役,从地图上看只是个小节点,但从战场表现来看,它几乎浓缩了乌军目前所有的困境。

俄军在11月初从多个方向合围红军城,采用的是典型的"围而不打"战术。无人机和炮兵持续压制乌军补给线,切断空投、截断后勤,最终逼迫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乌军第68独立猎兵旅被困达一周,补给彻底断绝,靠地下室里搜刮的罐头、雨水和残余弹药艰难维持防御。

问题是,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一名被俘士兵透露,他们七天没吃一顿正经饭,弹药用完了,医药物资也没有,大量重伤员只能等死。说白了,在他们投降前,就已经"被战败"了。

而从俄军公布的战场画面来看,乌军士兵的状态已经不是"战斗疲劳",而是"彻底崩溃"。很多人在地下掩体中瑟缩等待,甚至没有组织有效抵抗。

更有甚者,开始尝试逃跑。那两个穿皮草的士兵被俄军识破,但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士兵已经不相信上级,还得靠"乔装打扮"自救。

这场战役从头到尾,乌军指挥系统几乎没有起到作用。没组织撤退,也没下达支援指令,一线士兵成了"被放弃的人"。最终,超过200人投降,300具尸体留在废墟中。这不是一场战术失利,而是战斗体系的系统性崩塌。

征兵中心"被征兵",说明人真的没了

红军城失守当天,乌克兰国防部宣布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解散基辅州一个"声名狼藉"的征兵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编入步兵旅,直接上战场。这不是整顿,而是变相承认--已经没人可征了。

这个征兵中心之所以"声名狼藉",其实很简单--抓人太狠。在过去两年中,该中心曾因强制征兵、街头拦人、暴力操作被大量投诉。

但现在,就连这种"效率高、手段硬"的征兵机构也撑不下去了,说明乌克兰的人力池已经被榨干。

从2022年开始,乌克兰就进入高强度征兵阶段。18至60岁的男性基本都被列入征召范围,大学生、农民、城镇白领无一幸免。

到了2023年,甚至开始征召部分女性医疗人员。现在到了2025年底,征兵系统不仅征不到人,连"征兵的"都要上前线打仗。

这已经不是"兵源紧张"能解释的,而是整个战争动员体系的反噬。而一旦动员系统失效,战争的可持续性也就成了大问题。

更关键的是,这种"临时拼凑"的部队,战斗力几乎为零。征兵官员大多没有作战经验,接受过系统战术训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把这样的人送上前线,只会进一步加剧伤亡和士气崩溃,甚至影响整个战线稳定性。

红军城之战,就是这种"兵不够、兵不好"的直接代价。当一线部队撑不住,后方又补不上,只能靠士兵"自谋生路",最后只能走向投降或死亡。

法械旅的逃兵潮

乌克兰第155机械化旅,也就是所谓的"法械旅",原本被视为乌军的王牌部队之一。该旅部分士兵曾接受法国军事训练,被寄予厚望。但现实却是,在2025年,仅在训练期间,就有超过3000名新兵逃跑。

而且,这还只是"已经统计到"的数字。营长菲利莫诺夫公开承认,逃兵潮还在扩大,很多人"刚训练完就消失了",甚至有人"直接在法国失联"。

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系统性问题。

首先,乌军对新兵的管理机制本就松散,很多人是被"强征"来的,对战争本身就缺乏认同感。

其次,训练期间纪律松散、后勤混乱,导致士兵普遍持有"能跑就跑"的心态。法国训练虽然提供了先进装备和战术理念,但如果士兵压根没打算上战场,再先进的训练也只是浪费资源。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逃兵现象在部分部队已经"常态化"。许多乌军新兵把训练营当成"离开前线的最后机会",一旦发现机会就会借机溜走。

这种现象一方面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部队内部的信任系统,士兵彼此之间都开始怀疑"谁是下一个跑的"。

"法械旅"本该成为乌军的专业化标杆,但如今却成了"逃兵制造机"。从根本上看,这不是法国训练的问题,而是乌军兵员动员与管理制度的问题。

红军城不是终点,而是更大溃败的开端

乌军高层至今不承认红军城完全失守。他们强调:"俄军尚未控制市区主要交通枢纽"、"乌军仍在西部推进"、"战线流动,无法固定判断"。听起来像是战术灵活,实则是被动防守。

更耐人寻味的是,乌军同时承认,俄军已经在红军城中心升旗,清剿行动正在进行。一边说"没失守",一边承认"俄军在市中心",这本身就说明乌军对红军城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而红军城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据点,更是东部战线的战略支点。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曾公开表示,这里是"乌军的巴赫穆特",必须死守。因为一旦失去红军城,整个东部防线将被俄军撕开口子,后续防御将面临巨大压力。

但现在的问题是,乌军还有"死守"的资本吗?一线士兵饿到投降、伪装逃跑,后方征兵官都要上战场,新兵训练还没完就跑了几千人,在这种状态下谈"反攻",不是喊口号就是自欺欺人。

乌军确实计划在2026年发起新一轮反攻,但现实是,如果当前这波兵力再崩盘,连"撑到明年"的基础都没有了。

而一旦出现大规模溃退,乌克兰别无选择,只能逼迫北约直接下场。问题是,美国不愿意出兵,欧洲更不可能轻易冒险。西方可以提供武器,但不会提供士兵。

红军城的丢失,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它不是决战地,但它很可能成为引发骨牌效应的"第一张牌"。

从红军城的战况到征兵系统的崩溃,再到法械旅的逃兵潮,乌军正在多条战线上同时"掉链子"。这场战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比拼的不再是武器先进,而是谁还能撑得住。

乌克兰从2022年打到2025年,能打到今天已经是不容易。但现实是,战争不会因为"坚持"而减轻压力,反而会因为"撑不住"而加速崩盘。

士兵靠穿女装逃跑,征兵官被送上战场,新兵训练时就开溜,这些都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整个战争体系已经濒临极限的信号。

再拖下去,不只是红军城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