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之际,中国领导人开启了2025年首轮重大外交出访,专机直飞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
【外交部宣布中方出访消息】
中方这趟周边外交之旅,预示着中方对美"反包围"正式拉开序幕。首先我们看这次出访的三个国家--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都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尤其是越南和马来西亚,经济体量不小,对华贸易联系紧密。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的大背景下,这三个国家的战略位置尤其关键。
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产业链互补性强。而马来西亚则是区域科技和制造业枢纽,还是芯片半导体的重要基地。柬埔寨虽然经济体量较小,但政治上与中国高度互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落地国家。
中方专机直飞三国,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我们不搞"闭关锁国",而是要加快"朋友圈"建设,拉紧同周边国家的合作纽带。中美博弈,不只是对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比谁更能整合资源、联系盟友、稳定秩序。
东盟这几年为什么对中国越来越重要?很简单,现实给出了答案。
一方面,美国挑起的"脱钩论"让传统西方市场变得不确定,中国必须拓展和巩固多元市场。而东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人口超过6亿,对外开放度高,市场潜力巨大。去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近7万亿人民币,稳居彼此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从原材料、零部件到终端组装,产业分工已经深度融合。
在美国所谓的"去中国化"威逼下,一些外资企业其实是"曲线回流"--搬去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组装,零部件还是来自中国。这种"供应链替代"表面看是在转移,但实质上是在延伸中国制造的触角。
中方此时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就是要稳住这块"压舱石",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间接抵御美方关税战的负面冲击。
在这三个国家之中,要特别提及越南。一直以来,美方试图拉拢越南对抗中国,把它包装成"下一个世界工厂",甚至是"产业链接盘者"。但现实却不断打脸。
越南确实在吸引部分产业转移,但并没有走上"去华路线"。相反,它非常清楚自己的国家利益--既想借中美博弈得利,又不愿意彻底站队某一方。而中国作为其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国,依然是越南无法绕开的关键力量。
【特朗普对部分电子产品及零件进行关税豁免】
这次中国元首亲访越南,既是对越方的战略尊重,也是"掏心窝子"的交流。中越虽有分歧,但利益重合更多。只要保持高层互动,彼此信任稳住,所谓"美国在越南的布局"根本无法形成实质性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中国领导人启程出访前,美方突然传来"变调"。美国海关日前紧急发布公告称,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指示,美国将对所有进口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与零部件进行"关税豁免"。
原本美方声称要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125%的"对等关税",现在却在关键领域突然急刹车。为什么?表面看是为了稳定通胀,实则是华尔街与美债市场向白宫"逼宫"的结果。
在特朗普团队抛出强硬关税政策后,美国长期国债市场迅速动荡。3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短短三天内飙升至5%。收益率升高意味着美债价格下跌,也就是说,市场正在抛售美债。
这对美国财政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收益率涨了,政府要支付的利息就水涨船高。而2025年,美国将面临9.2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需要再融资,其中6.5万亿集中在6月。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压力。
更重要的是,外资机构、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的信任度正在直线下降。没有人敢把供应链、资本链甚至国家战略安全,交托给这样一个随时变脸的国家。
总而言之,中美之间的斗争,不再只是表面上的"你加我也加"的关税角力,而是一场制度信任、产业链掌控与全球秩序主导权的较量。美国靠施压、脱钩、封锁,中国则用深化合作、稳定预期、推动共赢来回应。
从这次东南亚三国之行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用真金白银与真心实意推动周边国家的发展,稳住局面、扩大朋友圈。
关税战什么时候结束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不会被关税吓倒,更不会被围堵困住。如今,反包围已经打响,下一步,就看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