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关羽战死,曹操和孙权又损失了哪些大将?说出来有点丢人
《--【·前言·】--》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挥军北上,水淹七军,震动许都。曹操惊,孙权慌。襄樊之战,在三国所有战役中,分量极重。
胜负不仅决定关羽生死,更撼动荆州命运。可战后回看,局势翻盘得太快,连当时人都措手不及。
樊城失守边缘,魏将接连折损
建安二十四年,汉水水位异常上涨。长江流域多地暴雨不断,支流倒灌,水势猛涨。关羽抓住时机,在襄阳、樊城一线集结兵力,开始发动进攻。他没有缓慢推进,而是直接扑向战略要地樊城,企图快速切断曹魏在南线的防守中枢。
曹仁镇守樊城,兵力有限,粮草告急。城内守军长期困守,已疲。外援不至,气势低落。城外汉水已被关羽截断流向,开始构建水攻格局。关羽命水军调集大船,在汉水上游强行引水灌城,这招极其冒险,但他赌上全局。
汉水水位继续上涨,水流向樊城倾泻而下。营寨、堤坝、城壕都失守。数以千计的魏军被水围困在低洼处,战马溺死,兵甲沉水,一时间"水中设阵"成为现实。守军以舟相连,依城固守,箭矢难施,弩机失灵。
曹操闻讯震动,立刻调兵。命于禁为主将,率"七军"援樊。这"七军"并非泛指,而是实编七支独立部队。合兵三万,粮草充足,期望一战解围。然刚进汉水一带,突遇暴雨。
三日连夜暴雨,山洪夹带泥石流突至。于禁大营扎于河边,未设高垒。大水猛涨,营寨崩塌,兵士无处逃生。数千战士被冲散,辎重漂浮,战马横尸,死伤不计其数。这是自然灾害,却成了战败导火索。
于禁猝不及防,全线溃败,率余部数千向关羽投降。这是曹魏阵营第一次高级将领带整军向敌投降。于禁素有战功,却因低估水情、一味急进而败,失了人心,也毁了声望。
与于禁同行的庞德,态度截然不同。他是马超旧将,归降曹操不久,此战作为先锋亲自率部断后。洪水来临时,他固守高地,率少数亲兵顽强抵抗,直至弹尽粮绝。被俘后,关羽劝降,他怒目不语,闭口不答。随即斩首。
庞德的死震动魏军上下。他不是宿将,却在最危急关头表现出罕见刚烈。曹操得知后,无言良久,失声而叹。
至此,关羽不仅打赢了一场大仗,更以"水攻+俘降+处斩"三击连环彻底击穿魏军防线。而魏军,不仅损失七军,还折掉两个重量级将领。这是魏军在荆州方向最为惨烈的败仗之一。
樊城孤立,守军粮尽。曹仁欲退,却被徐晃等援军及时接应。徐晃率兵昼夜疾行,不计伤亡,硬是从外围撕开关羽包围。他采取侧击法,避实击虚,最终挽回败局一线。
但此战伤亡之巨,军心之颓,已非徐晃一人可扭转。魏军从樊城退守后线,不再进取。曹操下令封锁消息,避免动摇北地军心。战场失控、将帅失守、自然反噬,这场溃败几乎击垮了曹魏南防。
关羽突进吴后路,孙权险被架空
樊城一役未平,吴国形势骤变。关羽北伐期间,荆州后方空虚。他未留重兵守后,仅派糜芳、傅士仁看守南郡与公安。这两人皆非宿将,兵少心弱,只因裙带关系得以重用。孙权看在眼里,怒在心头。
原本孙权与关羽有结亲之谊,曾尝试结盟抗魏。关羽却态度冷漠,拒绝孙权派来的女使,断绝往来。孙权决定出手。吕蒙主动请命,请求掌荆州之事,提出"无战夺城"的奇策。
吕蒙称病辞职,隐于后方。孙权另派白衣文官、商旅为名,乔装潜入荆州。荆州城中守军懈怠,以为无战事临近,逐渐放松警惕。吴军日夜前行,不设旗帜,不鸣号角,极尽隐秘。
这一行动,史称"白衣渡江"。无一箭发,无一兵折,便夺数城。江陵最先失守,公安随后弃守。傅士仁逃,糜芳降。整个南岸防线崩溃如土堤遇洪,毫无抵抗。
关羽在北线突围,听闻后方失陷,措手不及。他数次发信召援,皆无回音,才知局势已变。这场变局之迅速、计划之精密,震惊朝野。吴军未与关羽一战,却几乎将其困死麦城。
吕蒙虽未在正面作战中损兵折将,却在接收荆州城池后突发疾病。他旧伤复发,头疼如裂,连夜高热,无法言语。医者束手无策,病情持续恶化。仅数月后,病亡建业。
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英年早逝。吕蒙之死虽非战损,但显然与长途急行、劳力过度有关。东吴虽得荆州,却失一大将,胜而不喜。
另有蒋钦,东吴名将,在同年卒于军中。史载其卒年为219年,与襄樊战事时间吻合。是否参与战役虽无明确记述,但时间重合,引发诸多猜测。
孙权虽得荆州三郡,却也清楚:吕蒙与蒋钦之失,并非小伤,未来无人可替。荆州虽得,敌人未灭,关羽未擒,战局未完,危机尚存。
麦城突围失败,败局已定
荆州南岸已失,江陵、公安皆归东吴。关羽背腹受敌,粮道被断,退路被封。他本打算继续围攻樊城,一举拿下曹魏南防,但消息传来那一刻,他就明白,这一战已经输了。
他急调部队撤往麦城,企图重整兵马,依山据险,以待援兵。麦城位于当阳、枝江之间,虽小却易守,是关羽最后的栖身地。但现实不给他时间。东吴、曹魏皆派重兵围堵,北有徐晃,南有吕蒙遗将,东西两线皆布伏军。
关羽带着剩余亲兵突围,数次尝试从西入蜀,未果。沿途多是民地,无粮可取,无兵可招。士兵疲惫、战马瘦弱、士气崩塌。他每日奔行百里,仍未能找到一线生机。
突围至临沮水畔,前方吴军重兵设伏,马忠部为前锋,陈兵山谷间。关羽左右皆空,再无选择,率数十骑突入林中,强行冲杀。中途遭遇伏兵截断,其子关平战死,副将周仓自刎,关羽被俘。
俘虏之时,关羽满面尘土,衣甲破损。吴将奉命不杀,先送至孙权。孙权一度犹豫,遣使问策于曹操。曹操表面推辞,内心忌惮其后患,最终促成斩决。
关羽死于临沮,首级送至许都。孙权以此向魏示好,换取短暂安稳。魏吴表面联盟,实则互疑。此举虽达目的,却也结下杀兄之仇,为后来孙刘彻底破裂埋下根因。
至此,关羽北伐全线失败。襄樊战局结束,荆州易主,蜀国重创。而这一场败局,并非因兵不力,乃后方失守、同盟背叛所致。从战略角度,关羽的局限在于信任错人,部署不细,决断迟缓。
但曹操也未从中真正得利。七军尽丧,庞德被斩,于禁投敌,虽胜亦伤。孙权虽得地,但吕蒙病死,蒋钦卒年紧随,胜果来得极其沉重。
战后比损失,胜者难言轻松
襄樊之战后,三方清点战果。最醒目的,是魏军的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所率三万大军,实际伤亡过半,其余降敌,战力尽失。此败直接动摇魏军对水军作战的信心,南线策略因此推迟重设。
庞德之死,不仅是军事损失,更是士气打击。他本为马超部将,归附魏不久,即战死于非命,使得西凉诸部对曹操疑心加剧。后续魏军西征难度加大,连锁反应显著。
而东吴方面,看似兵不血刃得荆州,但损失实则更沉重。吕蒙病卒后,江表无人接替其位,孙权多次更换将帅,皆难镇服荆州军民。民心未附,兵员叛逃,治理困难。
蒋钦卒年在219年,虽然记录简略,但间接造成东南水军调度问题。次年,夷陵之战爆发,东吴用兵捉襟见肘。原本该巩固荆州,反因人手紧缺,仓促应战。
曹魏虽未失土,但因于禁投降引发一连串军事信任危机。之后曹操在用人方面更趋谨慎,连于禁也被弃之如履。此举虽保军事稳定,却也让前线将领士气更加低落。
而蜀汉一方,失荆州、关羽被斩,元气大伤。刘备决意出征夷陵,正是此役之后的反弹。孙权原本求稳,反被逼入全局对抗。此战胜者,短期看是东吴,长期却引发三国结构巨变。
说出来有点丢人,不只是关羽的失败,也包括魏吴的胜法。魏失将失军,吴得地却折人。整个战局,没人真正赢得彻底,只有暂时侥幸。
樊城之水,冲垮了于禁七军,也冲散了魏吴联盟的信任。麦城一败,不只是关羽殒命,更是三方再无缓冲。之后数年,三国局势急转直下,连带历史进程被迫加速。
这是一场不体面的胜利。也是三国战场上,最真实、最沉重的战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