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东海浪高三米,一条灰白巨舰迎风急停。

甲板尽头,两条105米长的电磁弹射轨道像两条笔直的赛道,绿灯一闪,攻击-11像被一只隐形大手猛地推出去,0.8秒完成0到180公里时速,嗖地钻进云层;紧接着无侦-7、无侦-10、攻击-11B鱼贯而出,8架无人机在空中自动组队,像地铁高峰期的乘客一样默契地拉开间距--这一幕被外媒称作"海上无人机公交化"。

国防部一句话总结:076"四川舰"完成全球首次两栖舰电磁弹射无人机实机测试,固定翼无人机蜂群正式拿到远洋作战门票。

很多人把076当成"航母青春版",其实它更像"登陆战队的空天指挥部"。

过去两栖舰只能把直升机当出租车,送人到滩头就完事;现在四川舰用电磁弹射把无人机直接送进战场腹地,航程1500公里,相当于从福州直飞马尼拉再兜一圈,导弹挂得比F-35B还重,却不用腾地方给笨重的滑跃甲板。

一句话:它让"登陆"两个字从二维滩头升级成三维战区。

电磁弹射最怕"没电"。

四川舰解决方式简单粗暴--把福建舰那套"超级充电宝"搬过来再升级:两台25兆瓦燃气轮机+巨型锂电储能柜,峰值放电时功率能顶一个小县城。

形象点说,就像给舰装了个"拍照闪光灯",瞬间把几十兆瓦塞进弹射轨道,完事还能继续30节飙车,甲板上的陆战队员甚至感觉不到灯闪一下。

这套IPS系统还做了抗冲击补强,万一近岸挨炮弹,电缆不会瞬间变"面条"。

飞机多不算本事,调度快才是硬核。

四川舰机库挑高8.2米,比075型多出0.7米,别小看这"一层楼板",它让折叠后的攻击-11B像书一样竖着插进书架,单库就能塞15架;再配上"升降机+电磁滑轨"双层调度,飞机出库像快递分拣,高峰期5分钟可放飞8架。

更妙的是后舰岛那口"大锅"--新型S波段相控阵雷达,同时给无人机群当"空中交警"和"Wi-Fi路由器",谁负责侦察、谁负责打击、谁回来充电,一键分配,人类舰长只点"同意"。

有人担心:无人机再猛,也扛不住电子干扰。

四川舰的答案是把"蜂群协同控制器"做成手提箱,直接塞进登陆艇。

陆战队员上岸后,箱子一摆就能在当地临时接管空中机群,舰上、岸上、空中三点互为备份,断网也能打。

这套逻辑抄的是"区块链"思路:节点越多,系统越稳。

未来夺岛,前线班长也能呼叫无人机"闪送"火箭弹,不用再等直升机返航装弹。

对比之下,美军"美国级"还在用F-35B"短距滑跃+垂直降落"老套路。

F-35B确实能载人,但垂直起降时得先烧掉两吨燃油,载弹立刻打折;076让无人机"弹出去、拦回来",省下的吨位换成弹药和燃料,单架次打击效率提高三倍。

更关键的是,无人机便宜,摔了不心疼,适合"饱和消耗"--这在登陆场最值钱,毕竟第一波火力越密集,滩头血流越少。

当然,四川舰没忘本行--坞舱里依旧能装3艘726A气垫艇,一次送60吨主战坦克冲滩;陆战队员增加到1200人,比075多出一个加强营。

舰上还给"海鹰-6"预警直升机留了停机位,它能把无人机群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情报统一打包,通过数据链喂给登陆艇、直升机、岸上火力,形成"一张图"。

简单说,四川舰把登陆编队从"各自打靶"变成"团购火力",误差以米计,时间以秒算。

第二批076已在船台分段合拢,传言排水量再增4000吨,机库加长,可能为"垂直起降有人战机"预留接口。

但海军内部流传一句话:"无人机上舰容易,有人机上舰难。

"难的不在飞机,而在训练体系--培养一名F-35B飞行员需要五年,而攻击-11B只需把算法拷进新机就能"克隆"出一支飞行队。

未来登陆战,谁先实现"无人空战团",谁就拥有"廉价制空权"。076正在把这条时间轴拉到中国节奏。

回望2020年,我们还在讨论"两栖舰要不要装滑跃";五年后,四川舰用电磁弹射+蜂群无人机把题面直接撕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登陆作战每次革命,都源于"把火力往前再推十公里"。

从舰炮到直升机,再到今天的无人机空战团,076把这条线推到对手港口家门口。

下次再看到"两栖攻击舰"五个字,别只想到抢滩登陆--它可能正躲在岛链外,一键放飞一群沉默的"空中工兵",把滩头工事挨个点名。

登陆战,从此先打空中"无人歼灭战",再打岸上的"地面接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