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亿大单一夜蒸发!中国这次罕见下重手,"大赢家"浮出水面,中方果断下单5万吨
据报道,渥太华那边跳脚了。多家加拿大媒体紧急爆料,称中方买家突然取消了价值约260亿人民币的百万吨油菜籽采购大单。消息一出,加拿大农业部长办公室电话被打爆,阿尔伯塔省的农场主们看着满仓金黄的油菜籽直发愁。
更扎心的是,澳大利亚的名字被顶上了热搜。几乎同一时间,中方已与澳大利亚签订5万吨菜籽油进口协议。但是"中国重新开始订购澳油菜籽"还没有得到中方这边确定,但这类消息的传出,已经引发加澳两国关注。堪培拉那边偷着乐,西澳洲的港口货轮排起了长队。
还记得2019年那场风波吗?中国海关在加拿大油菜籽里连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直接暂停了理查森国际等加企的对华出口资质。当时加方坚称是"技术问题",但渥太华某些政客嘴上喊着重视贸易,背地里却持续炒作涉华敏感议题的操作从没停过。政治上的反复横跳,终究要付出经济代价。
2023年,加拿大议会通过涉华决议,公然干涉中国内政;2024年初,加方又跟随美国在半导体出口管制上对中国设限。这些动作看似与农业无关,但国际贸易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加拿大政客一次次在关键议题上踩线,中国市场的耐心自然会被消耗殆尽。
西澳的油菜田今年迎来大丰收,质量报告显示杂质率和酸价指标远超国际标准。但真正让澳大利亚成为赢家的,是中澳关系的全面回暖。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亲自赴华谈生意,务实的态度换来真金白银--澳洲牛肉、龙虾、煤炭、大麦全面回归中国市场,如今连菜籽油都成了新宠。对比之下,加拿大显得格外尴尬。
澳大利亚也曾因政治因素失去中国市场,但阿尔巴尼斯政府迅速调整策略,不再盲目跟随美国对华施压,而是专注于经济合作。加拿大呢?嘴上喊着"多元化贸易",行动上却始终被意识形态绑架。
订单取消后,加拿大农业联盟立刻甩锅给"中国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但翻开内部报告,问题早就埋下了。
黑胫病等植物疫情在草原三省持续蔓延,农场主却死守传统耕作方式不愿升级。更离谱的是物流--温哥华港口罢工刚停,蒙特利尔码头起重机又趴窝了。当供应链成了"拆盲盒",哪个进口商敢押上百亿资金?
加拿大农业部长玛丽-克洛德·比博曾承诺"加强检疫标准",但实际执行却拖拖拉拉。此前,中国海关再次在加方油菜籽中检出有害生物,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出口资质被冻结。问题反复出现,却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样的供应商谁敢长期合作?
俄罗斯低价葵花籽油挤占欧洲市场,巴西大豆凭汇率优势横扫亚洲。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如今手握的筹码超乎想象。
这5万吨订单像颗信号弹--谁尊重市场规则,谁就能登上中国的采购清单。
反观某些国家,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给贸易链条"埋钉子",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加拿大若真想挽回中国市场,光靠喊口号没用。要么彻底解决检疫问题,要么调整外交策略,否则260亿的损失可能只是个开始。
订单没了可以再谈,信任崩了拿什么修补?
渥太华若真在乎那260亿,就该先清理自家田里的病株和政坛的"病原体"。
全球粮食供应链早不是简单的买卖游戏。当澳大利亚的货轮满载菜籽油驶向山东港口时,加拿大农场主或许该想想:自家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油菜籽,究竟是谁种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