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并撤销其"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这一即刻生效的决定,将导致哈佛2025-2026学年无法接收持F/J类签证的新生,现有6800名国际学生需转学至其他认证高校,否则面临身份失效风险。
虽然来势汹汹,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次不过是特朗普政府与哈佛长期矛盾的集中爆发。此前,特朗普政府曾要求哈佛改革管理结构、招生政策及多元包容(DEI)项目,并提交国际学生纪律记录、抗议活动资料等,但哈佛以"侵犯学术自由"为由拒绝。作为报复,特朗普于2025年4月冻结哈佛22.6亿美元联邦拨款及多项科研合同,并威胁取消其免税资格。哈佛则强硬回应,称政府行为"非法且具报复性",并于4月提起法律诉讼。
此轮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学术制裁"既是政治博弈的延续,也折射出美国社会精英与民粹的深层裂痕。对此,观察者网连线到了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丁文,了解哈佛大学师生对这次事件的关注焦点都有哪些。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丁同学您好,从目前特朗普对哈佛大学颁布的这个禁令来看,您身边的哈佛同学以及老师对此都有哪些态度?校方是否有给出回应?
丁文:这个消息大概是我们这边下午出来的,所以目前校方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表态。其实,这次特朗普对哈佛"开战",也是他过往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哈佛一系列动作的一次加剧。
之前特朗普也向哈佛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而每一次他提出要求后,校方都会发一封面向全体哈佛学生的邮件,由校长亲自发,内容就是向学生阐明"我们(哈佛校方)这次是什么态度""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不过到目前为止,校方还没有发这样的邮件给我们,我猜测他们现在应该还在思考要怎么去处理这个事情。
其次,如果校方要表态的话,那他们肯定要给所有学生一个解决方案,比如国际学生到底是走还是留?留学生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到底怎么解决?总得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法。
所以,目前哈佛大学官方的表态暂时还没有看到。具体到学院,我们学院的负责人倒是发了一封邮件,基本内容就是告诉学生不要惊慌,静待学校的官方通知等等。
关于学生的态度方面,我觉得主要还是愤怒和恐慌。
首先,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特朗普政府会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其次,就是特朗普选择的这个节点对很多人而言也很头疼,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收到哈佛offer的同学来说,这个时间点其实已经很难改其他学校了。这些学生面临的最坏情况就是放弃哈佛大学的offer,未来一年甚至都有可能落空,所以可想而知他们有多难受。当然,这可能也是特朗普选择这个时间点对哈佛下手的原因。
除了愤怒和恐慌,许多同学也表现出困惑和麻木,因为这种类似的事情特朗普实在干得太多了。总而言之,大家都还处于观望、等待校方官方通知的状态。
4月12日,麻省剑桥有示威者集会,要求哈佛抵抗特朗普政府的要求。
观察者网:所以,目前受到该政策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些未入学或者即将入学的同学?
丁文:目前我看到特朗普的政策分成几个部分:一,哈佛未来不能再招国际学生,包括今年秋季即将正常入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包括哈佛夏季学期会招的短期暑期学生。二,目前已经登记在册的学生必须要在72小时内转学。
当前,特朗普政府为达成这一政策的方法就是撤销哈佛大学的SEVP认证--这是每个学校都有的,相当于是允许学校招国际学生的资格认证。由于这是联邦政府管辖的,所以现在特朗普政府把哈佛的这个资格认证给取消了,这相当于取消了哈佛给国际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资格。
所以从法理或者从行政的角度来说,哈佛已经没有权利再招新的国际学生或者继续让现在的国际学生去读书。但是你也看到了,美国奥克兰地区法官杰弗里·怀特现在批了一个暂停令,所以现在这个事相当于没有继续执行下去,因此目前来说对于已经在哈佛就读的人而言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美国国土安全部22日发布声明,宣布撤销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
观察者网:这次特朗普政府还无端炒作哈佛大学"与中国合作",并对校方发出"最后通牒":若想恢复招收国际学生的"特权",哈佛就必须在72小时内提供过去五年来该校外国学生涉嫌"非法"活动的一系列信息。作为在哈佛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您能分享一下目前哈佛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看法吗?以及该事件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影响有哪些?
丁文:学校的官方说法肯定都是说,会保护所有的国际学生,无论国籍、民族还是宗教。但我也看到了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指出哈佛有三条罪:一是反犹太;二是包庇恐怖主义,助长暴力;三就是与中国合作。对于她的这种话,校方也没办法直接反驳,因为一旦反驳就落入圈套了。所以过去几个月,校方的态度一直都是:我们是一个教育机构,我们只负责教育,不涉及政治,我们在学校创造的是一个公正、包容、平等的环境等等。
但是哈佛的确会在反犹问题上格外注意,比如哈佛之前就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用来确保学校里的犹太学生不会受到歧视和威胁等等。
我感觉目前在这一事件中,中国学生没有感到特别敏感,通常不会产生"是因为中国学生的原因,特朗普才会对哈佛这样"或者"感觉马上我们就会被驱逐出境"这样的焦虑想法。我个人认为,目前巴勒斯坦同学,或者支持巴勒斯坦组织、有伊斯兰教信仰的同学会更加焦虑和担心一些。
不过,毕竟特朗普这次针对的群体是国际学生,因为他有很多目标需要达成,比如他需要哈佛大学停止反犹行为,保护白人学生,尽量减少和中国的合作等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都是特朗普政府的单方面指控,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特朗普政府本身就是反对自由主义,反对精英对他执政的干涉,所以他就先挑哈佛来下手。只要哈佛能被特朗普管得服服帖帖,那其他学校都得按照哈佛的方式去行动。所以,这就是特朗普先来找哈佛下手的原因。
2024年4月,哈佛大学学生针对以色列-哈马斯冲突的校园抗议升级。
观察者网:根据哈佛大学的统计数据,在2024-2025学年,该校招收了近6800名国际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27%,超过了哈佛大学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有很多哈佛老师在接受采访时都担心没有了国际学生,哈佛将流失大量的优秀人才。甚至有一位教师在接受采访时,担心"许多实验室将人去楼空"。对此,您能否分享一些哈佛教职工对于此次事件的评价和看法?
丁文:首先,这次特朗普针对国际学生的封禁,是这一段时间以来哈佛受到特朗普打压的其中一环。之前谈得最多的是冻结拨款这件事,联邦政府对于整个哈佛大学的拨款大概是22亿美金。其实,这部分钱对于哈佛的科研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哈佛有自己的基金,每年投资也能赚钱,但用自己的钱去运转学校肯定不如联邦拨款,所以哈佛还是希望联邦能保持拨款。
第二,如果联邦真的把这个拨款砍掉,哈佛又没有做任何反应的话,那其他大学的拨款也岌岌可危了,因为其他大学真的就指望联邦拨款来活命了。因此,在联邦砍掉拨款以后,哈佛的一些科研成分很高的项目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博士后以及短期访问学者,基本上都停招了。所以我目前听到对特朗普极其不满的一个群体,就是这些实验室的主管教授。
我举个例子,这学期我上了一门地质学的课程,是研究海平面上升的,教授给我讲了一个案例。他们本来每年都会招新老师,也会招博士后。但在特朗普宣布冻结拨款之后,博士后的招聘就全部停止了。其次,他们今年本来要招一个新老师,都已经决定要发offer了,然后根据惯例要邀请人家过来吃顿饭,在饭桌上相当于宣布offer这个事情。
结果拨款被特朗普冻结后,他们不得不在饭桌上告诉人家今年没办法发这个offer了。想想看,人家大老远跑过来,结果听到的消息是"不好意思,我们今年没办法给你一份工作"。所以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对特朗普是有很大意见的,因为砍掉拨款相当于让他们的人手变少了。
我再分享一个例子,我还上过一门环境经济学的课程,而经济学系教授一般相对偏左,且反对特朗普当前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因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学所强调的方向可以说完全相反。于是,那位环境经济学教授就直接在课上号召大家抵制特朗普政府的这种政策。
所以总体来看,哈佛老师当中,也有很多人对特朗普的做法极为不满。
哈佛校长加伯5月19日呼吁校友捐款,保障大学核心教学和科研职能。图为哈佛怀德纳图书馆。法新社
观察者网:目前,这一事件还在发酵,有种观点认为特朗普并不会跟哈佛强硬到底,最终还是会"缩回去",您或者您周边的哈佛朋友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后续走向?
丁文:现在也没有办法100%预测特朗普将来会怎么做,而且特朗普执行的政策同他在媒体上说出来的话不见得完全一致。换句话说,这又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手段--对对手极限施压。
按照他以往做事的惯例,我们会发现特朗普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和他极限施压的那个效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关税,他一开始可能只想对中国稍微提高一点或者说达到一定程度,但后来为了要达到这种效果,他先给你征收很高的关税,然后再从这个比较严重的状态往后退。这是他以前作为商人时就喜欢用的一种谈判手段--在本来大家都有共识的地方去制造一个巨大的混乱,然后在大家都晕头转向的时候,自己再去制定一套新的规则。
所以,我比较同意这个看法,就是特朗普未来可能还是会"缩回去",因为你会发现,除了极限施压的手段,特朗普基本没别的招数了。无论是针对关税还是针对俄乌问题,他除了瞎说一通,其实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真正制衡中国和俄罗斯。
在哈佛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现在他逼着高校放弃自己的国际学生或者去减少拨款,但同时他连推动议员进行相关立法或寻求政治盟友帮忙推动等措施都没有做。这次事情非常明确地严重违反了美国联邦宪法,如果哈佛真的把这个事情上诉到联邦法院,那大概率是会赢的。
所以,我觉得长期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之前哈佛就打过官司,最后也赢了。目前这一事件短期内肯定还会造成恐慌,但长期来说,如果特朗普不给哈佛一个台阶下,那哈佛肯定会跟他打官司,而且赢面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