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中东再次大地震。以色列于18日突然发起"基甸战车"大规模地面进攻,南北两路铁骑直奔加沙,局势一夜之间变脸。短短一周,670余处哈马斯目标被夷为平地,空袭与陆战并举,大有"一气呵成、彻底收割"之势。

地震

炸弹雨点般落下,不少哈马斯核心据点一夕倾覆。有目击者形容加沙夜空如同地狱裂口,火光与尘烟交错,仿佛时间凝固在爆炸声中。以方对外声称"要彻底清除威胁,恢复地区安全",但对民众来说,哪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当局虽表示会允许有限人道物资进入,但每一口粮食都被死死掐着脉门--让饿不死,也难活得安生。从谈判桌上的苛刻条件来看,双方距离真正的停火几乎遥不可及。

地震

冲突升温,中国驻以使馆即时拉响警报,公开划分极高风险区域,敦促在以华人云集撤离。背后不只是提醒,更是信号:中东这锅沸水已溅出锅沿,小心卷入无妄之灾。

中东中国驻以使馆

转向局势另一端,伊朗,这个过往曾在中东棋盘上嬉笑怒骂、隔空挥刀的大玩家,如今态度却让人玩味。过去一年,伊朗还对以色列强硬回应、导弹齐飞,为哈马斯发声造势。但眼下,新的剧本似乎上演,伊朗高调变低调,强音换谨慎。专家圈早有解读:这或许是美以趁机"打压伊朗边界"的战略配合,美国盯住伊朗节点,以色列趁隙奏刀,意图借机削弱德黑兰影响力,使其失去"中东局控权"。

美国打压伊朗边界

伊朗的软化不是认输。更像在观望,伺机而动。在核技术议题上嘴上依然硬气,对外却趋于收缩,这表明伊朗深知直接卷入恐怕只会搅乱棋局,让更多不可控风险发酵。如此看来,伊朗暂退锋芒,并非完全出场,而是积聚力量,把"主动权"递给新棋子--也门胡塞武装。

也门胡塞武装

胡塞武装这支"刺猬部队",多年来蹲守红海壁垒,与以色列颇有干戈。近期动作频频,不仅口头警告,甚至有实质行动介入。表面是替巴勒斯坦撑腰,实际上则乘机刷存在,一边声讨以方,一边自抬身价。这种局外入局的新势力,有点类似地方小镇突然闯进了混战了的江湖高手,不一定决定胜负,却能极大拓宽局势变数。

也门胡塞武装

三方分野,力量此消彼长。以色列试图快刀斩乱麻,伊朗谨慎蓄势,胡塞武装在夹缝里秀肌肉。中东战场一如风暴中央,谁都不敢轻易下注。正如老中东记者所说:"这里的局势,从来没有一期终章,每一场攻防都在书写新版的利害格局。"

现在该问了,以色列的"基甸战车"究竟能驶多远?伊朗真就此退出牌局?胡塞武装能不能闹出实质动静?

新时代的中东,除了铁与火,会不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黑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