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半年的中欧电动汽车关税争端迎来转机!4月10日,欧盟与中国达成共识,拟通过设定中国电动车出口"最低价格"替代此前最高45.3%的关税,为双方车企松绑。
谈判核心:用"地板价"换市场
根据协议,中国车企若以不低于商定价格出口欧洲,即可避免被征收高额关税。这一机制既保障欧洲车企利润空间,又让中国品牌保留价格优势。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或为中国车企省下约35%成本,同时推动欧洲市场电动化进程。
车企加速布局欧洲"本地化"
面对此前关税压力,中国车企已未雨绸缪。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宁德时代投建西班牙电池基地,奇瑞与西班牙车企合资生产,直接绕开关税壁垒。欧洲车企也借合作"降本"--大众联合小鹏开发新车,雷诺借力中国研发低价车型,Stellantis引入零跑电动车抢占市场。
市场影响:高端车型或成赢家
协议设定的最低价(如网传3万欧元门槛)或利好中国高端车型。例如比亚迪Sealion 7欧洲售价约42万元,远超国内定价,既符合"地板价"要求,又能树立品牌形象。而欧洲消费者将获得更多高性价比选择,缓解此前因关税导致的涨价压力。
下一站:全球贸易规则重构?
中欧此番联手,被视作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默契反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直言欧盟关税"损人不利己",而中国动力电池、光伏技术对欧洲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未来,这场"技术换市场"的博弈或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