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一场罕见的极端高温正从欧亚大陆腹地向我国逼近。继5月16日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44℃)、阿富汗(47.8℃)打破当地五月高温纪录后,这股干热气团于17-18日率先侵袭新疆,全疆21个国家站刷新五月气温纪录,其中吐鲁番盆地东坎国家站达44℃,芒硝湖自动站更飙升至47℃,创下2025年全国高温新峰值。

随着冷涡东移减弱,5月19-21日,高温范围将迅速扩大至西北、华北、华东北部及四川盆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山河四省"及陕西等地将成为高温核心区,国家站最高气温可达41-42℃,太行山前自动站或突破43℃。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预计分别达到40℃和41℃,北方多地将经历"急升急降"的剧烈波动--18日至19日气温骤升超10℃,21日后又将迎15℃以上降温。

此次高温具有三大特殊性:

1. 暖高压脊异常强盛:连续三日压制冷涡,为五月罕见环流形势;

2. 干热气团能量充沛:中亚及新疆的极端高温已印证其强度;

3. 太阳辐射条件极佳:前期冷空气清扫水汽,空气通透度高,地表吸热迅猛。

受此影响,高温呈现三大特点:急升骤降、极端性强、以干热为主。白天湿度低至20%-30%,昼夜温差可达15℃以上,但午后地表温度可能突破60℃,需警惕户外烫伤风险。

二、华南暴雨突袭:局地雨强逼近"7·20",防御难度极大

与北方高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正经历极端强对流天气。随着副热带高压西伸、西南水汽激增,华南地区湿度已接近季风爆发水平,广西、广东等地接连出现"散装暴雨"。

- 5月17日凌晨,广西隆林县局部60分钟降雨143毫米,达郑州"7·20"特大暴雨最大雨强的70.8%;北流市大伦镇12小时雨量超350毫米,创2025年全国纪录。

- 18日,广东阳江阳西程村红光自动站6小时雨量达551毫米,刷新单日极值。这类暴雨集中在乡镇级小范围区域,具有"突发性强、雨强破表、预报难度大"的特点,极易引发局地山洪、城市内涝。

未来三日(19-21日),华南、福建仍将维持"分散性极端暴雨"模式,单点雨量可能再创新高。气象部门提醒,山区游客需警惕泥石流风险,城市居民应关注短时积水预警,避免涉险涉水。

三、天气转折在即:冷涡携雨降温,需防强对流"后遗症"

5月22日起,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将在北方交汇,终结本轮极端高温。河南、陕西、山西等旱区有望迎来雷阵雨,部分地区旱情或缓和,但需警惕高温后骤降引发的感冒风险。与此同时,南方雨带将北抬,江南、华南北部可能出现区域性暴雨,需防范持续降水叠加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与暴雨交替期间,强对流天气(如雷暴、短时大风)概率增加。北方地区在21-22日可能出现"高温-雷雨"剧烈转换,公众需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户外活动,遇强对流天气迅速避险。

四、防御指南:南北差异显著,科学应对是关键

- 北方高温区:

• 午后10时至16时避免户外活动,需外出时穿戴透气防晒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 检查家中空调、电扇运行情况,储备饮用水及绿豆汤等降温食品;

• 汽车避免长时间暴晒,车内勿放置打火机、充电宝等易燃易爆物品;

• 关注老人、儿童及户外作业人员状态,警惕热射病(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需立即送医)。

- 南方暴雨区:

• 随身携带雨具,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危险区域;

• 城市低洼地段居民需准备防汛沙袋,检查排水系统;

• 遇暴雨内涝时,远离路灯、电箱等带电设施,切勿强行通过积水路段;

• 关注"暴雨红色预警",若发布需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就地避险。

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本次南北同现高温与暴雨,再次凸显气象防灾的复杂性。公众需密切关注官方预报,提升科学应对能力,同时树立长期气候适应意识。正如气象专家所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类似'旱涝急转''寒热骤变'的极端事件可能更趋频繁,唯有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体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