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清晨,贵州黔西一位49岁的农村妇女像往常一样出门务农,消失在家门口的监控画面后,从此音讯全无。

二十多天后,她的尸体被发现于村边一处石缝之中,身上压着两块上百斤的巨石。更令人发指的是,这段时间里,真正的凶手不仅混迹在亲属中,还多次参与"搜救",甚至坐在受害人家中吃饭、和家属聊天,表现得若无其事。

案件一经曝光,震惊全国。而更大的争议还在后面:二审法院未判死刑立即执行,家属愤怒申请再审!

农妇清晨失踪,"伯伯"可疑

王秀珍49岁,家中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常年在外务工,她独自留守农村,务农养家。她的生活规律且朴素,每天早起喂猪、割草、喂牛,是村里人眼中的"能干人"。她的丈夫杨某及两个儿子杨舟和杨强都在外打工,平时家中只有王秀珍一人。

2023年7月3日一早,她如常出门割草,再也没有回来过。

王秀珍的失联是在她出门当天之后开始被注意到的。她的妹妹王秀英多次拨打电话无人接听,王秀珍的儿子杨舟调取家中监控发现,母亲出门后再未归家。7月7日,亲属撬门进入王家,发现家中牲畜已饿至瘫倒甚至死亡,家人意识到情况严重,立即报警。

警察介入后,家属开始发动村民大范围搜寻,重点覆盖了家附近的山林、沟壑、苞谷地、洞口等区域。熊某也积极参与搜寻,甚至在王家吃饭、与家属交谈,表现得并无异常。他主动提出建议,协助安排搜寻路线,甚至在与杨舟兄弟照面时还能谈笑风生。

然而,王秀珍始终没有任何音讯。就在家属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些异常情况开始浮现。

7月中旬,家属注意到此前母亲外出携带的雨鞋、镰刀等物品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水池边。而根据监控显示,这些物品前一天并未出现。夜间监控画面捕捉到一处黑影,将东西放置门前后迅速离开。这个举动让家属起了疑心,开始怀疑有人故意布置假象,误导家属和警方。

与此同时,警方也发现了一条关键线索。王秀珍的手机在7月中旬曾短暂开机,信号显示定位在附近村落。家属发现此事后确认,手机应当在王秀珍身上或与她有联系的人手中。警方随即加大技术排查力度,并于7月25日锁定熊某为重大嫌疑人。

这个熊某长期与王秀珍的二嫂同居,两家相距不过三百米,属于熟人关系。因为有这样的亲戚关系,熊某平时在王家进出无人起疑,王秀珍的孩子也习惯称他为"熊伯伯"。

7月26日,警方将熊某控制并带回讯问。熊某在警方掌握大量证据后供认犯罪事实,承认于7月3日早上在红薯地杀害王秀珍,并对其尸体进行了处理。随后,他带领警方找到了尸体藏匿地点。

王秀珍的遗体被发现于村边一处石缝中,尸体裸露,被两块分别重达108斤与153斤的巨石压住。警方现场勘查发现燃烧痕迹,经检验确认为王秀珍衣物及作案工具残留物。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里,熊某不仅参与搜寻,还通过销毁证据、制造假象、将物品放回等方式,试图掩盖犯罪行为,误导警方侦查方向。他的冷静和算计让案件更加复杂,也让家属难以接受。

真相大白

熊某的供述揭开了案件更多细节。根据警方审讯笔录和法院判决材料,熊某与王秀珍之间曾有一定程度的联系。2023年5月起,王秀珍不再接听熊某电话,熊某情绪失控,频繁拨打电话,5月一个月内就拨打近60次。

案发当天,熊某在村中红薯地与王秀珍偶遇。他声称想与王秀珍谈话,被拒绝后情绪激动。他试图与王秀珍身体接触,被拒后趁其蹲地割草时,用尼龙绳从背篼中取出勒颈致死。杀害后,他用枯枝覆盖尸体,并继续割草,随后返回家中。

当天晚上,熊某再次回到案发现场,用锄头挖坑,将王秀珍的尸体脱光后抛入石缝中,并用两块大石压住,再掩盖封土。此后几天,他分批焚烧作案工具和王秀珍的衣物,试图彻底毁灭证据。

但事情并未如他所愿完全掩盖。村民与家属的持续搜寻和警方技术手段逐步还原了真相。

熊某的异常行为也在村民中引起怀疑。有村民证言称,熊某在搜寻中总是避开关键区域,行为古怪。而在传统迷信作法当天,熊某拒绝靠近"照魂"水碗,神情紧张。其居住同伴也证实,熊某那几天精神状态极度不安,不愿进食、失眠、情绪暴躁。

一审中,熊某被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情节恶劣,犯罪后果严重。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熊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院认为,熊某虽然犯罪手段残忍,但其归案后如实供述,协助找回尸体,对案件侦破有"重要作用",具有认罪悔罪表现。

但这一判决结果很快引发家属不满。被害人家属认为,熊某的供述是在警方掌握证据后被迫为之,根本不是主动认罪,更无悔罪表现。

二审,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法院对熊某认罪悔罪的"重要作用"修改为"起到一定作用",但仍认为熊某具有一定的坦白情节。最终裁定维持死缓判决,但增加"限制减刑"措施,意味着熊某即使改判无期或有期徒刑,服刑年限也将显著延长。

尽管如此,王秀珍的家属仍未接受这一结果。他们认为,熊某的行为不仅是杀人,还涉及强制猥亵和盗窃等犯罪,法院未全面定罪,量刑明显偏轻。

2025年9月,家属正式向贵州省高院提交再审申请,案件进入审判监督程序。

死缓判决引发争议,家属抗诉申请再审

在再审申请中,王秀珍家属提出多个方面的质疑和补充:

首先,家属指出,熊某在作案前曾两次强行抚摸受害人胸部,属于典型的强制猥亵行为,应另案追究其刑责。法院在判决中未对此行为作出认定,忽视了案件的重要构成要素。

其次,熊某在作案后将王秀珍的手机与卡分离藏匿,家属认为其行为不仅是毁灭证据,更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再者,家属认为熊某的"供述"并非主动坦白,而是在警方锁定后被动承认,缺乏真实悔罪表现。其制造假象、转移视线、藏匿证物等行为严重干扰案件侦破,不应视作从轻处罚的情节。

目前,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已受理再审申请,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

本案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除了案件本身的残忍性和复杂性外,更重要的是其暴露出在熟人社会中,如何平衡司法理性与公众情绪、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如何防范熟人关系中的犯罪隐患等问题。

熊某的行为,不只是一次杀人,更是一次对社会信任机制的挑战。他长期混迹于被害人家庭周围,甚至在案发后多次与家属共处一室,参与搜寻,食宿往来无异于平常。他对受害者家属的欺骗与利用,使案件带有极强的反社会特征。

尽管二审法院已增加"限制减刑"措施,但在家属及部分公众看来,此举仍未完全反映案件的严重性。

案件是否会在再审中得到重新裁定,熊某是否会被依法加重处罚,尚无定论。而对于王秀珍的家属来说,他们的诉求并不复杂:希望法律能给予一个公正的结果,让母亲的生命不被轻易抹去,也让未来的受害者少一个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