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的硝烟弥漫,订单的砍单成了主旋律,一场针锋相对的技术角逐正在上演,而其中最突出的主题是"不容妥协"。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不遗余力地试图限制我国半导体技术的崛起,各种芯片管制举措一波接一波。然而,他们似乎严重低估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
面对美国的多轮打压,我国半导体产业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甚至借助美国的芯片管制加速了自主化进程。
随着我国芯片自主化的加速推进,对外进口的芯片需求锐减。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7月,我国芯片进口总数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46亿颗,减少金额高达2550亿元。这一市场供求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了高通、英特尔、AMD等美国芯片巨头的整体营收状况。
与此同时,近日有外媒爆料称,这些芯片巨头购买的光刻机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芯片订单,纷纷陷入停工状态。更有外媒点出,美国企业围堵中国市场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未来芯片将卖给谁?
面对形势的逆转,英特尔、高通等美国芯片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求中国市场。为规避美国芯片对华出口限制,它们甚至改变设备参数,推出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版本,试图重返中国市场,释放友好信号。
此外,英特尔更是宣布将在中国深圳设立芯片创新中心,计划前期投资132亿元。英特尔表示,这一举措旨在与中国市场共同努力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应用领域。然而,明眼人都明白,这只是表面文章,背后的目的未必单纯。毕竟,曾经有不少美国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中国市场,但最终背信弃义。
在面对巨大的利益时,不应幻想对方会与你坐下来讲道理。美国芯片企业的态度转变引发了我国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这只是因为芯片卖不出去才不得已回头。正如人民日报曾经指出的那样,外企应该早早放弃任何幻想,因为在这个领域,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化发展,避免重蹈"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覆辙。
曾经,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国际芯片市场地位,不惜对我国实施芯片断供。然而,现在他们却面临着芯片滞销的困境,这种自食恶果让他们后悔莫及。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产芯片产能已经超过了1900亿颗,预计在2025年之前,我国将实现70%以上的自给率。到那时,我们将不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真正拥有了自主权。
总结而言,当前的国际芯片竞争局势仍然严峻,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美国芯片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不过,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可轻易相信对方的善意。在这场技术角逐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保驾护航。而对于外部压力,我们应该以更加坚韧的姿态应对,让中国半导体技术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