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这位曾主导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核心人物,在卸任三个月后首次公开评论中美关系,开场白便直奔主题,引用了中国过去多次提到的观点,即中美不是零和博弈,两国可以共存。他称:"那些用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的人,正在将美国引向战略陷阱,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中美将继续共存,长期保持一种可控竞争状态。"

沙利文的讲话锋芒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他特意提到,自己在拜登任期内最自豪的成就,是"在竞争与冲突之间搭建了防火墙"。这背后是他与中国外长王毅的12次战略对话--从维也纳到马耳他,再到北京,两人曾在72小时内进行了长达23小时的闭门会谈,讨论内容涵盖台海、南海、人工智能等敏感议题。这种高频次的沟通机制,让中美在半导体管制、芬太尼禁毒等领域达成了有限合作,避免了"新冷战"的全面爆发。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政策转向令沙利文深感忧虑。

4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进口芯片及药品启动"国家安全调查",计划对半导体行业加征30%关税。这一举措被沙利文形容为"经济自杀式袭击"。数据显示,美国每年进口芯片及相关产品价值超6000亿美元,关税若落地,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生产成本将飙升15%-20%。更讽刺的是,美国智库的研究表明,特朗普2018年对华加征的关税中,90%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而中国输美商品多为难以替代的消费品,新一轮关税可能使美国通胀率再升1.1个百分点。

沙利文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东南亚的"戏剧性反转"。4月,美国对柬埔寨、越南等国加征近60%的关税,本意是"切断中国供应链",却意外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逆势增长。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后果,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引发分歧,多名共和党议员私下抱怨:"关税政策正在摧毁我们的农业州和制造业。"爱荷华州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该州对华出口同比下降42%,30%的农场面临破产。

而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更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停产导致其全球交付量暴跌18%。"中美不是零和博弈,两国可以共存。"沙利文这种引用对手观点的罕见做法,背后是他对中美关系的深刻认知。他在2024年离任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坦言:"美国试图改变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必须学会与这个崛起的大国共处。"

这种务实态度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要求各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却遭到东盟国家的集体冷遇。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公开表示:"亚洲不需要新的冷战。"马来西亚总理安华则宣布与中国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彻底绕开美元体系。这种"去美国化"的趋势,在沙利文看来是"美国霸权衰退的必然结果"。沙利文在演讲中特意提到19世纪的"英国-美国竞争"。

当时,英国试图通过贸易制裁遏制美国崛起,结果反而加速了自身衰落。他警告:"如果美国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最终将失去领导世界的资格。"这种历史观与中国外交部的立场不谋而合:"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共同繁荣。"正如沙利文在演讲结尾所说:"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不应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而应是一场相互成就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