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通车,连接赞比亚铜矿和坦桑尼亚的港口,成为东非的交通动脉。据香港《南华早报》10月1日报道,中坦赞三国近日签署一项协议,中企将斥资约14亿美元对坦赞铁路进行系统性升级,重塑这条关键的铜矿运输通道。
坦赞铁路激活项目签约仪式9月29日在北京举行,报道称,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同意先期投资11亿美元,并追加投资2.38亿美元,用于翻新坦赞铁路。赞比亚交通与物流部表示,项目主要涉及铁轨修复、设备升级和现有线路的维护等。
赞比亚交通与物流部透露,根据协议,坦赞铁路还将增加34台机车、16节客车车厢和760节货运车厢,这有助于提升矿产运输能力。
赞比亚交通与物流部部长弗兰克·塔亚利表示,该项目不仅将修复基础设施,还体现了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的愿景,"协议旨在为农民、贸易商和各类产业提供一条生命线,使他们可以与跨境乃至更广阔的市场相连接。"
坦桑尼亚交通部部长马卡梅·姆巴拉瓦也表示:"项目将为我们的人民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坦赞铁路 《南华早报》
按照中坦赞达成的协议,中国土木将以"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获得为期30年的特许经营权,前3年用于重建,随后27年通过运营收回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缘经济分析师阿里-汗·萨丘(Aly-Khan Satchu)认为,这种模式显然是非洲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功之路"。
萨丘说:"我相信中国,特别是中国土木,已经进行了数学计算,预测了铜等关键大宗商品的远期走势。我确信,这些计算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稳操胜券'的项目。"
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于1970年开工建设,1976年正式通车,连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和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是中非友谊的丰碑。这条全长1860公里的铁路连通了赞比亚的铜矿和坦桑尼亚的重要港口,为铜、钴等矿产运输到印度洋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快速通道。
但在铁路老化、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下,目前坦赞铁路的客货运力并未达到目标运力。随着中坦赞达成铁路改造和升级的协议,坦赞铁路的整体客货运力有望大幅提升,进一步促进南部非洲地区的经贸一体化和互联互通。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研究员蒂姆·扎琼茨(Tim Zajontz)指出,坦赞铁路是通往世界最大铜、钴和锰矿藏的运输路线,具有极高的地缘经济重要性。如果铁路得到系统性升级,达累斯萨拉姆走廊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区域货运市场份额。
扎琼茨表示,从坦桑尼亚前往中国的航程较短,随着港口容量的提升,中国企业运营的坦赞铁路将获得更多中国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客户。
近年来,一些国家鼓吹"去风险"战略,寻求减少对中国物流网络的依赖,并加大对非洲关键矿产资源的投资。例如,美国主导的洛比托走廊计划希望构建全长1700公里的铁路网,连接安哥拉洛比托港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矿产中心科卢韦齐,并计划延伸至赞比亚。
日本也计划扩大对纳卡拉走廊的投资,试图强化矿产资源的供应链,该走廊连接赞比亚、马拉维和非洲东部莫桑比克的纳卡拉港。
《南华早报》分析称,中企对坦赞铁路的升级改造将显著提高其竞争力,使坦赞铁路领先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支持的项目。萨丘也指出,洛比托走廊只是"地毯上的一根线",而中国正在"编织这块地毯","坦赞铁路的翻修,将对洛比托走廊的经济效益构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