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2025年4月发布的《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与中国战略选择》报告指出:"未来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将从单极主导转向多极协同,中国需要从单纯的资源供应国转型为全球稀土治理的规则制定者,在保障自身资源安全的同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资源治理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话是"规则制定者"。中国有这样的实力成为规则制定者吗?有。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实力的实证材料和数据:

1.产能与产量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6.67%,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全球约92%的精炼稀土产自中国。2018年中国稀土分离产量占世界的86%,全球约14.6万吨,中国约12.5万吨。

2.技术优势:中国科学家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让稀土元素分离高效省力,奠定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基础,使提纯成本降至国际水平的1/3。中国用硫酸镁替代氯化铵提取南方离子型稀土,回收率从50%提升到8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90%。中稀稀土的铈基材料分离技术能将稀土料液杂质去除,纯度达99.99%。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开发的钇分离萃取剂,减少了20%的萃取步骤。中国推广的"无氨氮分离工艺"使废水排放减少90%,而美国同类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3.产业链优势:中国建立了从矿山开采到做成永磁材料等的完整全产业链,北方稀土、厦门钨业等巨头全流程把控。中国稀土集团在江华的基地建了废水全回收装置,水全循环利用。美国从90年代开始产业转移,现在连重稀土分离的车间都没有,其唯一在产的矿,挖出来的矿石都要到中国来加工。

4.专利与市场:中国在稀土采冶等领域专利占比超50%。美日欧等对中国稀土依赖度超70%,美国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特别是重稀土元素,美国国防工业完全离不开。

反观国外,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守着大矿但废水处理技术跟不上,产能低;美国Halleck Creek矿精炼环节需中国企业授权专利,投产日期一推再推;欧洲联合稀土项目成本高、技术卡壳。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稀土精炼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这些都是中国成为规则制定者的硬核支撑。换句话说,即便重构,那也得由中国主导,中国在稀土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必须占绝对优势。

目前,中国面临着一个蒙古国稀土过境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内陆国过境运输公约》规定中方无正当理由,不能拒绝蒙稀土过境。因此,中方必须找到拒绝其过境的正当理由。

看似简单的过境问题,实则牵涉全球稀土供应链安全、国际法适用性和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重复杂因素。中国作为其主要过境国,又将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国际规则?

我认为可以有三个办法:

1.找到正当理由

稀土作为战略性资源,其运输过程涉及辐射风险、环境污染和技术安全等多重考量。中国国家发改委2024年12月发布的《稀土产业管理办法》将稀土列为"特殊管控物资",对其生产、加工和运输均设置了严格标准。这些国内法规或可构成《公约》中的"正当理由",成为解读中蒙稀土过境争议的关键点。

2.合作开采全数购买

蒙古国卖稀土的第一目的是赚钱,第二目的恐怕是利用稀土与美西方国家展开合作,摆脱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的尴尬,拓展自己的国际空间。凭借中国的技术优势,帮助蒙古国开采稀土资源,并承诺全部买下这些稀土资源运回中国再进行精炼不失为一个办法。如此,中国可以暂停或减少本国领土内的稀土资源开采。

3.中国采用的办法是将稀土过境与产业合作捆绑,推动上下游协同。2025年2月,中蒙签署的《矿产资源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建稀土产业园区"的设想,中方将在蒙古国投资建设初级分离设施,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双赢,蒙方获得技术和就业,中方获得资源保障和市场空间。

中国与蒙古合作,可以为中国和其它有稀土资源的国家开展合作打造样板,也为中国主导全球稀土资源产业链重构积累经验。

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掌握稀土产业的主导权是确保中国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一环。但禁止出口给特定国家不是长久之计,最重要的是要趁着中国掌握绝对的技术优势的机会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规则"的制定。中国可以从局部做起,通过多边机制增强话语权。例如,2024年9月,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起"亚洲矿产资源合作倡议",提出建立区域性矿产贸易规则就是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