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作为起点,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每当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时,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尤其是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秋后的"金气"就是凉气,却被压在土里面,也就代表着今年的处暑节气会比较热。

处暑不过午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来临。

我认为,立秋处暑后,天气大概率会热到白露节气时,而这段时间大致间隔了2个节气,因此,立秋节气到来,对于华北以及黄淮地区来说,今年估计还要热30多天。从气象学上来看,白露节气的到来,才会将凉爽的秋天拉开帷幕。由于我国南北跨度比较大,气温差异也很明显,每个地区入秋的时间都有不同。

北方,一般在白露节气后便已经入秋,天气由闷热转为凉爽,马上就要迎来收获的季节。南方,入秋的时间则要相对晚一些,一般在寒露节气后才会入秋。有些地区则要推迟到霜降节气后才能入秋,所以北方一般在白露后天气就会变得凉爽起来,南方则还要再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地告别暑气。

俗语"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喝了白露水,蚊子就蹬腿","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处暑节气后天气依然很热,蚊子也最猖狂,但是到了白露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后,气温每天都会下降,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出来一夜比一夜更凉一些。处暑不出伏

暑气至此而止。不过这是个慢慢转变的过程。它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热。今年处暑有独特之处,像"处暑出伏前",炎热天数减少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处暑在月中",天气或许会冷热适中。"处暑过了午",很快就会凉爽。

处暑的三候也和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一候鹰祭鸟,老鹰开始储备冬粮;二候天地始肃,草木开始凋零;三候禾登,农作物成熟。古人的这些观察总结真的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