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是年纪到了,没想到动一动变化这么大,现在爬五楼都不喘了!"45 岁的李阿姨对着老姐妹感叹道。家住老小区的她,半年前还被气血不足的问题缠得发愁:早上起床总觉得没睡够,脸色蜡黄没气色,拎着菜上楼都要歇两回,连中医都念叨她 "气血亏虚,脉络不畅"。
李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中年女性随着卵巢功能减退、生活压力增加,加上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都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表现 -- 乏力嗜睡、手脚冰凉、面色暗沉、月经不调。一开始她也试过食补,红枣枸杞天天吃,阿胶也囤了不少,可效果总是不明显。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决定把运动纳入日常,没想到坚持 3 个月后,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

中医素有 "气血同源,动则生阳" 之论,此观点与《黄帝内经》里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的理念不谋而合,皆强调动之益处,劝人勿久卧久坐,常运动以养气血。气血就像身体里的 "营养液",需要通过运动来促进循环,才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研究也发现,适度运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让血液流动更顺畅,同时刺激内分泌调节,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从根源上改善气血亏虚的状态。
李阿姨没有盲目跟风高强度运动,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温和方式。每天早上 7 点,她会到小区公园练 30 分钟太极拳,动作舒缓却能活动全身经络,配合深呼吸让气息与动作相融;傍晚饭后,再和老伴散步 20 分钟,聊聊家常的同时促进消化。周末有空,她还会跟着网上的视频做 15 分钟八段锦,这套传承千年的养生功法,通过拉伸、扭转等动作,能有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除了规律运动,李阿姨还听从医生建议,调整了生活细节: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避免喝冰水损伤气血;在饮食方面,应减少生冷辛辣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多食用山药、红豆、桂圆等具有健脾养血功效的食材,以调养身体,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3 个月后,李阿姨的变化显而易见:早上醒来神清气爽,再也没有赖床的念头;脸色变得红润有光泽,连眼角的细纹都淡了些;手脚冰凉的情况改善了不少,冬天也能安稳入睡;之前困扰她的经期腹痛,也减轻了许多。最令她喜出望外的是,自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活力满满。以往做家务或许会觉乏味,如今竟也充满干劲,举手投足间皆是对生活的热忱。

不过并非所有气血不足的人都适合同样的运动方式。医生提醒,气血亏虚严重的人,初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气血;对于关节欠佳的中老年人而言,适宜挑选像散步、游泳这类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此类运动既能适度锻炼,又能避免给关节造成过大负担。
其实气血不足的改善,就像给身体 "浇水施肥",运动是促进吸收的关键,却离不开饮食、睡眠的配合。李阿姨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年以后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单一的补剂或疗法,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调理。温和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让气血充盈,由内而外散发健康活力。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运动带来的改善效果也会有差异,但坚持科学运动总能给身体带来积极改变。如果你也有气血不足的困扰,不妨从适合自己的轻度运动开始,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节奏,相信身体会用最好的状态给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