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朋友一把,却把自己坑了进去。"
最近,一个关于"花呗"借款的案子登上了热搜。小学同学郑某某和李某某,因为几千块钱的借贷闹上了法院,结果法院判了:这种通过"花呗"扫码付款的借款行为,合同无效!而且如果金额大,还可能触犯刑法!这个判决让不少人炸开了锅,很多网友感叹:"好心帮人,最后却成了麻烦事。"
借钱帮朋友,最后却上了法庭
先来看看事情的来龙去脉。郑某某和李某某是小学同学,关系不错。今年8月,李某某着急用钱,向郑某某借了几次钱。郑某某通过支付宝余额宝和"花呗"扫码付款,总共借给对方好几次钱。最开始,李某某还了部分款项,但后来欠的钱一直拖着不还。
最后,郑某某实在忍无可忍,把李某某告上了法院。双方你来我往一算账,李某某总共欠了4196.25元。这点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可谁也没想到,法院一调查发现,郑某某借的钱大部分是通过"花呗"扫码转出去的。这下麻烦了。
法院怎么判?借款无效,还得返还
法院的判决有点出人意料:这种通过"花呗"扫码支付形成的借贷行为,属于套取金融机构贷款再转借他人,不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无效。虽然钱还是要还,但不包括任何利息,最后李某某被判返还4000元。
这判决一出,不少人开始关心一个问题:用"花呗"借钱,怎么就成了违规行为?很多人平时都有用"花呗"帮朋友付款的习惯,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用"花呗"借钱不行?
简单来说,"花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消费贷款产品,本质上是用来支持消费的,目的是"让你买东西时可以先花钱,后还款"。但郑某某把这笔钱借给了李某某,等于把消费贷款用作了"二手借贷"。法律明确规定,这种转贷行为是违规的。
"花呗"的钱不是你自己的钱
"花呗"的钱是蚂蚁金服借给你的,你只是个中间人。如果你再把这笔钱转借给别人,风险就被你甩给了金融机构。
转贷行为不符合用途
消费贷款是用来消费的,比如买衣服、点外卖,而不是拿来当"二手借贷"的工具。擅自改变用途,法律自然不认。
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如果借款人赖账,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会增加。更严重的是,如果转贷金额过大,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比如高利转贷罪。
借钱是人情,违规却很麻烦
像郑某某这样"好心帮朋友"的例子并不少见。在生活中,很多人碍于情面,会用信用卡或者"花呗"帮朋友支付。但这样的"人情",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麻烦"。
特别是现在移动支付这么方便,朋友借钱只需要一个二维码,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踩了法律的红线。结果是,朋友借钱不还,自己却因为违规操作陷入了困境,得不偿失。
教训:借钱帮忙也要守规矩
借钱帮忙,要用自己合法的钱
如果真的想帮朋友,最好用自己的存款,不要动用信用卡或"花呗"这种金融贷款产品。
写清借条,留下证据
不管关系多好,借款时一定要写清借条,包括金额、用途和还款时间。到时候闹纠纷,有据可查。
不清楚规则,别轻易操作
"花呗"看起来很方便,但背后是严格的法律监管。想要避免麻烦,最好别擅自"创造新用法"。
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
借钱这种事,听起来是小事,但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数字支付的时代,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操作可能触犯法律。你会因为面子问题,冒险用"花呗"或者信用卡帮朋友借钱吗?如果你的朋友问你借钱,但你知道这笔钱的来源可能违规,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