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本来是一场好不容易盼来的母女团聚,最后竟成了噩梦的开头。
2022年7月,17岁的吴某满心欢喜跑到另一个城市,和亲生妈妈、继父张某一起住。她以为等着自己的,是久违的家人团圆、有人疼有人爱的日子,可她完全没想到,自己等来的不是温暖,是一步步掉进深渊。

2022年7月,吴小某(化名,女,当时17岁)到某个城市,跟妈妈、继父张某一起生活。来了没多久,她就从妈妈嘴里听说,也亲眼看到张某经常对妈妈家暴。
刚住进去那阵子,小吴常听见妈妈躲在房间里偷偷哭。后来她才慢慢弄明白:张某一言不合就对妈妈动手。有时候只是因为饭晚了一会儿,有时候根本没有理由,脸一沉,巴掌就扇过去了。

更让小吴害怕的是,她不止一次撞见张某把妈妈按在沙发上骂,妈妈整个人缩成一团,像受惊的小动物,连头都不敢抬。这画面在小吴心里刻下了第一道疤,也从那时候起,她本能地开始害怕这个"继父"。

其实家暴的本质就是控制。施暴的人往往在家里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很多时候他甚至不用真动手,只要一个眼神、一句威胁,对方就会因为害怕而顺从,这种用恐惧维持的控制,比外面那种赤裸裸的暴力更隐蔽,也更容易被人忽略。

转折点在 2022 年 10 月 5 号晚上。那天张某又跟小吴妈妈吵起来,摔东西的声音隔着房门都能听见。妈妈一边哭一边冲出家门,走之前还回头看了小吴一眼,但最后还是不敢带她一起走。
那天晚上,家里就只剩下小吴和继父张某两个人。张某坐在沙发上,死死盯着小吴,突然来了一句,让她后背发凉的话:"我年轻的时候杀过人,蹲了好几年大牢,再犯点事也不怕。"

他还特意说自己以前被判过刑,明显就是在吓她。小吴后来在笔录里说,听到这话的时候,她整个人都软了,腿都抖。
她脑子里全是妈妈挨打的画面,再联想到他自己说的杀过人,脑袋嗡的一下,整个人懵了,连转身跑的劲儿都没有。

晚上十点左右,张某就趁着她害怕、不敢反抗,强行对她下手。恶心的是,整个过程中,他居然还拿出自己的手机,把这一切拍了下来,自以为能一直瞒着,想怎么欺负这对母女就怎么欺负。
整个过程里,小吴不敢大声喊,也不敢拼命推开他。不是她不想反抗,是真的太怕了。她怕一挣扎,张某就像打她妈妈那样揍她,更怕他一时发疯,做出更可怕的事。

事后,趁继父不注意,小吴总算缓过劲儿来,抓住机会,拿手机给妈妈发了微信求救。妈妈知道之后立刻报警。张某想跑,结果没跑成,被警察抓了回来。
案件审理的时候,几个关键问题一下子冒出来了:第一,没有反抗,到底算不算自愿?第二,又该怎么证明,张某的性侵是违背小吴意愿的呢?

本来以为案子到这儿,定罪就是顺水推舟的事。结果庭审时,张某突然翻供,说小吴是自愿的,还把那段视频拿出来当证据:"你看,她全程没怎么反抗。要是不愿意,能这么乖吗?"
在不少人眼里,好像只有被害人又打又踢、拼命挣扎,才算是被强迫。司法机关在判断的时候,通常也会看:被害人有没有反抗?有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但在这个案子里,小吴在遭遇侵害时,表面上看,确实没有明显的反抗动作。

关键时候,检察院请来了一位做心理创伤治疗督导的专家。这位老师长期研究未成年人被侵害后的心理反应。看完视频后,她说出了重点:视频里小吴的动作,基本都是在照着张某的指令做。
她的眼神里全是害怕,连手指都在抖,这根本不是自愿配合,而是人在极度恐惧下出现的冻结反应。就像小动物遇到天敌,吓得一动不动,不是不想跑,而是整个人已经被恐惧锁死了,身体不听使唤。

专业人士指出,小吴其实根本没有敢反抗的底气:她长期生活在家暴环境里,对张某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服从。
张某又拿"我杀过人、坐过牢"来恐吓她,让她觉得只要反抗就会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未成年女孩因为害怕而选择顺从,绝对不能被理解成同意。

法院在生效判决里是这么看的:小吴知道张某以前因为故意杀人被判过刑,又亲眼看过他多次家暴妈妈,所以一直很怕他。
在这样的家暴环境里,她在被性侵的时候不敢反抗,是有原因的,也符合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心理、身体反应。

心理专家出的那份分析报告,法院也提到了:专业性很强、说得清楚、有逻辑,而且跟案子里其他证据也对得上,不矛盾,所以可以当证据用,法院也采信了这些意见。
最后法院认定:张某通过精神控制、恐吓等手段,让小吴不敢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和她发生性关系,已经构成强奸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2025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25年中国反家暴典型案例",张某这个案子也被选了进去。法院在案例里再次强调:张某用精神控制等手段,让吴某不敢反抗,再去和她发生性关系这样的行为已经构成强奸罪,不反抗绝不等于自愿。
网友说:太轻了:第一:有前科,加重;第二:女娃未满十八岁,加重;第三,是继女,有违人伦,加重。

网友猜测:她的继父曾因故意杀人罪而判刑,并胁迫其继女与之发生关系,出狱后很可能会报复继女,受害者或许不止一个。

网友说:这个懦弱的母亲间接害了自己的女儿。这个该死的继父就应该判他死刑

现在,这一纸冰冷的判决书,终于算是替这个17岁女孩,给她受过的那些煎熬撑回了一点公道。这起案子定下来,意义不只在于把施暴者送进牢里,更在于,它把家暴阴影下那些弱势的人,从没人听见的哭喊里拉了出来。
任何时候,不吭声都不能变成施暴者的挡箭牌。当受害者活在家暴的环境里,她们的沉默,不是同意,而是被吓得动不了。法律该看到的,是恐惧有多重,而不是只盯着:她当时挣扎没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