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正式进入"八九"了,本该是春回大地的时候,很多地方却偏偏遇上这种天气,这可把大家给闹腾坏了。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数九"。简单来说,就是从冬至那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九"接下来一直数下去,直到数到八十一天,这样的话,寒冬就会慢慢过渡到暖春了。

老辈人曾编了个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句顺口溜轻快愉悦地描绘出不同节气的景象,简明扼要地传达了季节的变迁,以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法则

"要是按正常规律"七九"刚过"一到,河里的冰该化了,大雁也该从南方飞回来了。可今年这天气,大雪纷飞的,哪有半点春天的样子?

中央气象台预报,明天2月22日新疆沿天山地区和西部、西藏西部和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川西高原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甘肃东南部局地大雪。

南方主要是以降雨为主要形式,江淮西部,以及江汉的大部分地区,还有江南西南地区的东部,以及华南的大部分等地,部分地区下着小到中雨,局部地区还会有大雨。

在老辈人眼里,"八九"不是个普通的日子,是冬春的转折点。农村老人总是说,"倒春寒看八九头",这场雪难道真的要把春天的暖意给"冻"回去?明日进入八九有啥说法?一起来看农谚咋讲。

1、八九头晴阳光照,春寒远离花含笑

八九头晴阳光照。"八九"所指为八九时期,"头晴"起初天气晴朗。"阳光照"这一表述描绘出阳光普洒大地的情景。

"春寒远离花含笑"就是春天的寒冷逐渐消退,花儿也开始绽放笑容,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八九第一天开始的时候天气格外晴朗的且阳光充足的,这样春天的寒冷会逐渐消散的,花儿会迎着阳光绽放出欢快的笑容的。此情况预示着温暖的且充满活力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是个好兆头的,或许还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八九头雪天不朗,春寒逆袭农事慌

"八九头雪天不朗"意即于八九头这一时节遇雪,天空转为阴沉,天气不晴朗。

"春寒逆袭农事慌"就是说春天之寒陡然袭来,使农事活动陷入慌乱之境,此间"逆袭"形象地展现出春寒的突发及猛烈,而"农事慌"则凸显出农民因春寒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而滋生的焦虑与紧张。

这句农谚所表达的意思为,八九的起始之日,倘若碰到下雪之景,与此同时天气呈现出阴沉之态,如此一来,往后或许将会迎来倒春寒的天气状况。这般天气,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并且会致使农民需忙于去应对农事层面的种种困难。

北方有句老话:"八九头雪堵门,三月还冻断根"。意思是说,要是"八九头"下大雪,那春耕肯定受影响,寒冷的天气说不定能拖到农历三月。

南方也有类似的谚语:"八九落雪籽,清明要穿袄"。意思就是南方湿冷,要是这时候下雪,那春天的寒冷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过去的。

这场雪真能预兆倒春寒吗?

那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倒春寒其实很简单,就是春天暖和了之后,突然又变冷了。

这次的冷空气到底算不算异常呢?

民间也有"雪落八九头,人人愁白头"等说法认为八九头下雪可能预兆着倒春寒。因为八九通常在雨水节气之后,此时气温开始回升,万物复苏。

要是这时候下雪,那就意味着:冷空气的力量挺强的,有可能让气温一直处在比较低的状态,接着就会引发早春出现"倒春寒"的情况。

不过讲真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从农谚得来的,是古人在长时间的实践里归纳出来的经验,缺少科学依据。

现代气象学以为,倒春寒的构成,主要跟冷空气活动、冷暖空气交汇这类要素有联络。仅凭着八九头下雪去判别倒春寒,并非精确;并且还得联合大气环流、冷暖空气的强度以及移动途径等气象数据,展开综合性剖析。

如何应对倒春寒?

无论今年春天是否会出现倒春寒现象,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可能到来的挑战。

1. 农业生产方面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倒春寒可能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春季初期就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例如,可以覆盖地膜、搭建温棚等来提高地温和保温效果;还可以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降低风险。

2. 城市居民方面

虽然倒春寒不会像农业生产那样直接给城市居民带来经济损失,但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不便。因此,在春季初期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及时增添衣物避免感冒和其他因寒冷引起的疾病。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

除了个人应对措施外,我们还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今年春天冷不冷?有没有倒春寒?"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形势、海洋温度以及具体的天气预报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然规律的变化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