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到底得过多少道关,才敢在街头广场舞里叉腰大笑,被人打趣"还不找个老伴",还能回过去一句"要男人干啥?添堵吗?"每次我路过张阿姨身边,总被她身上那份浑身"我自己的主场"劲儿吸引住--62岁,红绸带甩得啪啪响,比那些二十几岁的小姑娘还精神。可是,你真说她心里一点不动摇吗?你真敢断言,再没什么情感风波能撩动她?未必。我琢磨着,女人跟男人这档子事,怕不是说一句"反正不想了"就一刀了断的。人到什么年纪,心里那些事慢慢地,也变了味。
说起来,我身边的这些阿姨姐姐们,每个似乎都在某个转折点上打过主意、翻过心思。她们的故事,比流水账里那点"年纪到该做什么"要复杂得多。
李姐,大我十来岁,刚过50。她有种安静的决绝感。我头几年见她还和丈夫同住,是那种你去她家,总能听见男人在客厅弄自来水管、换灯泡--李姐在厨房忙菜,边忙边问:"老李,这灯泡啥时候修啊?"一副靠着男人才安稳的样子。后来她的儿子念大学,家里空了一大半。没两年,她干脆和老李分了屋,各过各的日子。有人背地里议论,说李姐变了,可她一点也不慌,甚至连逢年过节都多了一份自在。
那天秋天,她搂着我说:"人一半辈子都在想着怎么伺候别人……其实我自己,能把汗水都留给自己,也挺好的。"李姐的"不想",其实是一种终于减下肩膀负担的舒坦。过去柴米油盐、针线琐事,事事问男人、事事让步。现在她主角变成自己了:闺蜜约着温泉,周三瑜伽课,平时工作群热闹得像过年。手机里屯着自制酸奶配方,"自己喝得顺口,不用问谁喜不喜欢。"你说是无欲无求吗?不是。是终于能为自己挑酸奶、挑衣服、挑夜晚的电视剧。李姐说,这个年纪的女人,怕的不是没人陪,而是有人陪着倍儿累。
到了65岁,情感又上了另一个层级。她们嘴上不说,心里其实什么都明白。王阿姨,就是那个见惯爱情翻篇也能笑着闲聊的主。她退休早几年,单位里有人介绍过熟人--退休教师,老实,人品也没啥可挑的。但王阿姨给我算账时,甩甩手指头:"他高血压,我糖尿病,互相照顾到啥时候?没劲!"她乐意清清爽爽过自己的小日子,书法、唱歌、跳广场舞,一样不缺。不搭伙,是烦琐太多,怕的不是一个"男"字,而是两个人互相怜惜太过,最后都变成拖累。
有时候王阿姨也会感慨:"年轻时候觉得心动就是一眼看上,现在心动,是医保卡里的余额和体检表的平稳。"我听着想笑,但细琢磨确实有道理。她帮社区"牵线"忙得热火,但自己,从不主动凑热闹。家里常备枸杞大麦茶,偶尔撒几句玩笑:"别人甜甜蜜蜜好,我倒宁愿晚上去跟姐妹们逛公园看月亮。"你说油盐淡了,她心也就软下来了,不再非要有人陪、一块过日子--更像是把情感泡进生活的清水里,没了浓烈,但不缺滋味。
再过几年,赵奶奶的故事就更耐人寻味。她年纪最大,已经78了,老伴去世快十年。你问她寂寞不寂寞,她一边侍弄窗台上的茉莉,一边淡淡地答:"咱们人活着啊,不能光靠谁谁谁才叫陪伴。花开花落,太阳升起落下,我都有自己的时辰。"她不是没情感,而是把感情交给了那些忠实的日子:清晨出去买豆浆,顺道给同楼的独居老人捎份报纸。午后晒着太阳翻旧照片,看到和老伴年轻时吵架,还会笑着调侃:"那会儿真傻,拌嘴也甜。"
她放下的不是回忆,而是把"需要有人"变成了"习惯有自己"。她没变成谁家老太太口中的"孤独老人",反倒成了小区里公认的"热心奶奶"。隔三差五跟国外孙女视频,家里饭菜简单却总能多炒一道,想着万一有孩子路过也能盛一碗。赵奶奶说:"没什么非得天天想着,心里有事做、有个念想,比枕边有人睡着强。"
这些"不要男人了"的答案,其实都是在各自的人生交叉路口,慢慢琢磨明白了--什么才是活成了自己。不是一到某个生日、某一级台阶就突然心硬了,而是日子里磨出来的习惯和豁达。其实,不光是阿姨们,咱每个人都走过那几段吧?二十来岁的时候,隔壁男生一句"多喝热水",能激动半天;等到三十,暴雨天想靠着人撑伞回家。四十岁,还盼着下班后家里有灯亮着饭热着。到五十以后,开灯自己顺手,买菜自己开心,哪怕自己煮杯热茶,觉得喝起来都是自己的味道。
说到底,女人到底到几岁会"不再想男人"?没准从来就不是一个数字切换的事。一天天过去,她们经历了柴米油盐、儿女成年、生老病死后,最在意的反而是"自己的日子活没活明白"。
张阿姨跳完舞擦汗,歪着头笑:"有时候也挺想过过去,俩人手拉手逛超市的劲头。可现在,广场舞队里姐妹们陪我撒欢,夜里饿了有酸奶,心烦了找人打麻将,就够了。男人?有最好,没也不缺。"她转身大声招呼队友,红绸带在身后一晃一晃的,像她自己敞亮、自在的日子。
你说"心动"是什么样?也许到了某个年纪,就是商场里买到打折大虾,比谁的陪伴都高兴。张阿姨的背影远去,广场的风里有点甜腻的味道。她活得热气腾腾,至于那个"要不要男人"--谁知道呢,也许哪天心血来潮她还会心动。但此刻,她的自由,是谁也拿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