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女乘客在火车硬卧下铺休息时,因过道正对两名陌生男乘客感到不适,最终选择用打伞的方式进行遮挡,此事引发网络热议。对此,不少网民认为这名女乘客太过浮夸,完全是在"博眼球"。

我们先来看在卧铺打伞有没有问题。12306客服明确表示,乘客购买车票后,相应位置使用权仅限购票乘客。此外,12306客服回应称,目前铁路部门并未明文禁止旅客使用帘子或打伞遮挡,但原则上不建议乘客采取此类方式。

那么,卧铺打伞遮隐私,到底是不是在"小题大做"?我们来看一下卧铺车厢的实际场景:行人穿越过道时,无意一瞥便能横扫下铺的每一个角落;相邻铺位没有隔断,对方能够看清自己的一举一动。不仅睡觉要时刻防"走光",就连玩手机都要刻意调整角度防止被偷窥。这种"半公开"的环境,让不少旅客尤其是女性旅客感到局促和尴尬。卧铺打伞,不过是旅客在公共出行空间中寻求边界感的无奈之举。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把伞背后,是公共服务对"个体感受"的长期忽视。近年来,公共交通的隐私保护一直在升级:高铁商务座拥有独立隔间,机场休息室设有私密睡眠舱,甚至公交车都有了"女性安全座"。但火车卧铺的隐私设计,却仿佛停留在"够用就行"的阶段--部分列车的铺位隔板高度不足30厘米,隐私帘用的是透光布料,甚至有些老列车连隐私帘都没有。随着公众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卧铺车厢的这些"设计短板",无疑成为旅客不得不面对的"出行痛点"。这名女乘客的打伞行为,不过是将这份"痛点"直观地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应当承认,在列车卧铺这样的密闭空间里,打伞确实不是保护隐私的最优解。虽未被明令禁止,但打伞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其他铺位旅客正常上下,也会破坏车厢整体美观。在现有条件下,选择不超过铺位范围的便携床帘,或者多带一件衣服用于"遮羞",调侃和质疑的声音或许要小得多。

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铁路部门不妨从旅客的实际体验出发,将现有隐私帘加长加宽,确保能够完全遮挡铺位,或者在铺位外侧增加可调节挡板,让旅客能够自主控制隐私程度。旅客之间也要形成相互尊重的默契,不窥探他人隐私、不牺牲他人体验,在公共空间里找好"自我"与"他人"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