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多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从德克萨斯戴斯基地起飞,跨越太平洋,稳稳降落在日本三泽基地。官方口径说:联合演训、战略威慑、维护地区稳定。了解区域局势的人都清楚,这不是例行公事。
B-1B的"到来",不只是一次飞行任务
B-1B不是新飞机,但这架重型轰炸机的独特地位,在于它的灵活性与突防能力。它能低空高速飞行、可以携带大批常规炸弹、还能临时转场部署。它不是B-2的隐身神话,也不是B-52的老态龙钟。它是美军"想让你看到"的威慑力量,也是"真要动手时"能够迅速投入的空中打击拳头。
这次部署三泽,是一次非常规部署。三泽基地靠近日本本州北部,看似离中国不近,但却能辐射整个西太平洋战区。一旦有变,B-1B从三泽起飞,数小时内即可抵达台湾海峡、东海、乃至南海战场。这不是展示,这是预备。
美日防务合作,正在摆脱"象征意义"
三月底,美日防长刚刚会谈完。那次会谈,被描述为"深化协同、提升联合反应速度"。但真刀实枪地把B-1B放进三泽基地,那就是另一回事。
过去美日的防务协作,更多偏向口头承诺和日美安保条约框架内的协调。但2025年的现实不一样了。日本早已走出了"和平宪法"的心理阴影,不再羞于谈论导弹、不再回避兵力前置、不再忌讳区域防御的"实战化"。
这不是简单的"驻军+演习",这是准联合作战机制的试运行。三泽基地不是孤点,而是西南诸岛链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再加上冲绳、宫古、与那国岛的军事设施强化,美日正试图在第一岛链布下一张多层级、多方向、具快速响应能力的联合防线。
战略威慑?是的,但威慑的是谁?
官方一口一个"印太稳定",但这种说法其实已经让人疲劳了。对谁稳定?向谁威慑?话不明说,但大家都知道答案。
中国,就是这张棋局的"对标对象"。中美之间,虽然嘴上还保持克制,但动作上早已进入博弈加速期。南海的灰区行动、东海的雷达干扰、台海的空中巡航,每一场演练都像是提前彩排。美国此时把B-1B调来,不只是为了日本安全,更是为了在战略心理战中占据先声。
这是"可选项展示",是让对手看到:一旦形势恶化,美军可以迅速介入、火力迅猛、范围广泛,不必非靠关岛,不必等本土调机。
战争还没来,但准备工作越来越像实战
不要误会,这不是战争的预兆。但这是战前态势塑造的一部分。
过去几年,美国不止一次用"轰炸机任务"做战略沟通。从关岛,到澳洲,再到这次日本,美军正在重新配置自己的打击节点,把全球打击力量"区域化""前线化"。
这对中国来说,压力显然在上升。特别是在中部战区、东部战区的雷达系统,可能已经把这批B-1B列入24小时监控名单。一旦局势出现滑坡,它们会是最先被锁定与拦截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