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11月9日报道,俄军已成功渗透红军城,并在城内展开激烈的逐屋战斗。
乌方承认局势极其艰难,俄方则宣称正在清除残余乌军力量。
与此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部分智库却试图淡化这一战果的意义,称红军城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战略价值,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俄军付出惨重代价只取得了象征性胜利。
这种说法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当乌军丢掉战略要地,西方舆论就会用这不重要来自我安慰。
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无关紧要的城市,逐渐拼出了现实战场上的整体崩溃图景。
红军城的陷落,是俄军自2023年5月攻占巴赫穆特以来最大的单座城市胜利,将直接改变顿巴斯战局的走向,美媒所谓象征性胜利的说辞,不过是对事实的又一次逃避。

俄乌冲突
从地理上看,这座城市位于顿涅茨克州中部,是乌军东部战区多个补给线的交汇节点。
它的公路与铁路连接东部顿涅茨克、东南部的科斯蒂安蒂尼夫卡,向西则通往第聂伯罗与扎波罗热。
在战前,这里不仅是军事交通枢纽,还是乌克兰重要的焦炭产地之一,间接支持了乌东的工业体系。
这意味着,即使战争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属性,它依然构成乌军防御体系中的一道核心屏障。
早在2024年夏季,俄军就开始围绕红军城推进,目标就是切断乌军东线的后方支援。
随着城市逐渐被包围,乌军虽然调整了补给线路,但城市本身作为地形屏障的作用并未消失。
而现在,当俄军完成外围合围、开始巷战时,再去说这座城市失去了战略意义,未免太过牵强。一个没有价值的据点,又有什么理由让俄乌双方都倾尽兵力去争夺?

俄乌冲突
美国媒体与西方智库之所以频繁使用象征性胜利这样的说法,就是在构建心理防御。
每次乌克兰在战场上遭遇重大失利,美方主流叙事都会迅速进入降级模式--先是高调渲染城市重要性,当乌军控制时说它是不可失去的补给枢纽、战术高地、心理支柱;而一旦俄军取得突破,立刻改口说没什么意义。
从巴赫穆特到阿夫迪夫卡,再到红军城,如出一辙。
然而,战争最终是靠实控地盘来判断的,而不是靠话术分胜负。
红军城的失守,不只是象征上的打击,更意味着乌军在顿涅茨克西线的防线将被迫重新收缩,剩余几个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等,将独立面对俄军下一波攻势。

俄乌冲突
从当前情况来看,俄军已在红军城方向取得阶段性优势,接下来很可能继续北上或西推进。
据ISW分析,红军城若完全沦陷,俄军将在地理上打通一条自顿涅茨克市出发、穿越北部工业区、直逼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通道。
而克拉马托尔斯克与斯拉维扬斯克,不仅是乌军顿巴斯防线的主要指挥中枢,也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厂众多的城市。
如果俄军顺势而下,等于在整个乌东前线形成多点穿插、纵深包围的态势。
而对乌军而言,此前已经因人力短缺与兵员疲惫难以维持完整防御体系,如今又得面临西线拉长与北线防守并举的困境。
如果不能尽快调集足够兵力进行堵截或者建立第二道防线,整个顿涅茨克防区恐怕会出现大面积崩塌的危险。
这场被美媒称为意义不大的战役,其实正在重新绘制乌东战场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