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的一篇对比文章引发热议:在福建舰入列、中美舰载机较量成为焦点之际,同为四代半战机的歼-15T与F/A-18E/F"超级大黄蜂"被放在天平两端--结果却出人意料。美媒坦言,即便抛开五代机歼-35不谈,美军现役主力舰载机"超级大黄蜂"在面对中国歼-15T时,也已全面落入下风。

这不仅仅是两款战机的对比,更折射出两国海军航空兵发展态势的逆转。今天,我们就从技术、战术与体系三个维度,拆解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舰载机暗战"。

雷达之争:谁先看见,谁先开枪?

现代空战的胜负,往往在视距外就已决定。歼-15T的雷达罩采用斜切缩短设计,内部搭载第三代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功率密度高、探测距离远,对中型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可达250公里,并能同时跟踪8-10个目标。

反观F/A-18E/F配备的AN/APG-79V4雷达,虽也是氮化镓有源相控阵,但基于砷化镓技术改进而来,对歼-15T这类重型战机的探测距离仅约200公里。

这50公里的差距,在实战中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这意味着歼-15T可以在更远距离上率先锁定、率先攻击。等"超级大黄蜂"的雷达告警系统响起时,可能已进入对方导弹的"不可逃逸区"。

平台性能:重型战机对中型战机的"降维打击"

歼-15T源自苏-27系列的气动布局,本身就是为空战优化的设计。加上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其机动性远超中规中矩的"超级大黄蜂"。

更重要的是,重型战机对阵中型战机的天然优势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 最大起飞重量更大,可携带更多燃油,作战半径更远

· 12个外挂点对比11个,载弹量9吨对比8吨

· 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和任务灵活性

这使得搭载歼-15T的航母编队可以将防御圈向外扩展数百公里,极大提升了航母的生存能力和打击范围。

武器系统:导弹代差的残酷现实

歼-15T的挂载选择凸显了中国军工的进步:

· 空战方面: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配合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形成远近搭配的打击体系

· 反舰方面:鹰击-12和鹰击-15超音速反舰导弹,末端突防速度可达3-4马赫,现有防御系统难以拦截

· 对地攻击:还可搭载新型隐身巡航导弹,实现多用途作战

相比之下,"超级大黄蜂"的武器库显得捉襟见肘:

· 远程空战依赖尺寸巨大的AIM-174,载弹量和灵活性受限

· 反舰主要依靠AGM-158C隐身反舰导弹,但数量不足且缺乏超音速选项

· 没有对应的高超音速武器,突防能力不足

这种导弹代差,让平台性能的差距进一步放大。

背后的体系困境:美军的航母危机

表面上看,美国海军仍拥有11艘航母的绝对优势。但深入分析,问题要严峻得多:

1. 舰载机青黄不接:F-35C与电磁弹射器适配问题迟迟未解,数量不足;六代机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2. 航母实际部署率低:11艘航母中,能够立即投入远洋部署的通常只有3-4艘,对中国的优势并不明显

3. 工业基础萎缩:军工产业链效率下降,新装备研发缓慢,旧装备维护困难

这些系统性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而中国却在以"下饺子"的速度更新装备、磨练战术。

对比之后的思考

这场对比的意义,不在于唱衰美军或吹捧中国,而在于揭示一个事实:军事技术的代际更替不会等待任何人。

曾经,"超级大黄蜂"是舰载机领域的标杆;如今,它却不得不面对被后来者全面超越的尴尬。这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战略决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