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6月1日起,由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给机关、企业的款项支付行为戴上"紧箍咒"。此次条例的出台,剑指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被欠款的难题,一旦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欠款超过60天,必将受到严惩。

按照新规,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原则上30天内就得完成款项支付;要是合同另有约定,付款期限最多也不能超过60天。大型企业采购中小企业相关货物等,同样要在60日内结清款项 。这就杜绝了以往"年底统一结算""等审计完再付款"等各种拖延付款的理由。

如果违反规定逾期未支付,拖欠方每天需按万分之五支付利息;双方若在合同里约定了利息,这个约定利率也不能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这意味着拖得越久,欠款方付出的成本就越高。不仅如此,针对拖欠超过60天的情况,机关单位会对相关欠款单位实施联动惩戒,欠款的机关事业单位,次年10%的财政预算可能会被冻结;上市公司则会被限制融资额度;情节严重的,更是会被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让欠款单位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国家还建立全国联网的"清欠监管平台",中小企业要是被拖欠货款,能直接在网上提交材料进行投诉,省级部门必须在30天内反馈处理进展,复杂案件最长90天也必须给出结果 。强制用商票、电子凭证抵现金,变相延长账期的霸王条款也被禁止,新规还规定电子票据支付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30%,兑付期限不得超出主合同约定账期。

此次政策的实施,构建起预防、处置、救济的全链条机制,对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