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秋风来,地上露水一片白",不知不觉,今天来到了白露节气。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8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65度便为白露。

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大,白天高温蒸发的水蒸气,夜晚受凉会形成露水,附着在植物上,故名白露。白露是反应气温变化的节气,受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减弱,热量散发快,气温会有一个明显下降。

老话说"过了白露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过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会出现寒流天气,北方逐渐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万物已经到了成熟收获期。

白露是北方秋收的节气,按照古人的经验,最怕"白露是雨天",白露下雨有何预兆?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怎么说?

一、白露雨涟涟,秋分雨相连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白露下雨,到了秋分继续下雨。

白露和秋分都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历书中写道"白露,八月节,阴气重,露凝而白也"。"露",是由于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出现的天气现象。白露时节,受副热带暖湿气流南下影响,北方已经到了秋高气爽,晴朗少雨的秋季,秋季庄稼进入成熟期。

此时出现降雨,不仅会影响到庄稼成熟,还会影响到接下来秋分时节的秋种,不利于农事作业,会造成粮食减产。

二、白露是雨天,寒露身穿棉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白露下雨,寒露时会因寒冷,而穿上棉衣。

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白露下雨带来的连阴雨,会使气温下降快,到了寒露就要穿棉衣来防寒。

老话说"白露有雨霜冻早,立冬穿袄方正好",白露下雨,天气冷得早,会出现霜降,冻伤晚熟的庄稼,立冬天气寒冷穿袄防寒,才是正常的天气变化。

三、白露一日雨,秋后仓断米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白露有雨,会因为秋季庄稼生长,造成秋粮欠收,秋后粮仓会因此而无粮可装。

老话说"白露有雨,有仓无米",白露正是秋季庄稼成熟收获期,下雨会造成秋粮减产甚至于绝产,虽然有粮仓,但可能会出现无粮可装的现象,说明这年秋季的收成不好。

四、白露一日雨,卖儿又卖女

这是农耕时代,老农民的真实写照。古时,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本来就低,遇到白露下雨造成粮食减产的年份,人们为了生计,就会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看到旧社会这种现象普遍存中。

旧社会,饥荒还会带走很多人的生命,人们都盼望着白露能有个好天气,粮食能有个好成,不愿看到"白露无日头,秋后起坟头"的悲惨场面。

五、白露一日晴,有粮无处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白露晴天,丰收的秋粮会大丰收,找不到粮仓盛,说明是个丰收年。

老话说"白露一日晴,打谷不用晒谷坪"、"白露是晴天,谷米白如银"、"白露晴一天,谷米堆成山"。这些农谚就是反应出,白露晴天会带来持续的大晴天,打下来的谷米不用专门的晾晒场地,可以收获白哗哗的好谷米,产量好的可以堆成山,预兆着白露晴天好,会是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六 "白露一场雨,新坟遍地起"

这句俗语"白露一场雨,新坟遍地起"。它并不是真的要说白露下雨就会直接导致遍地新坟,而是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了白露时节降雨对农作物收成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生计艰难和社会动荡的担忧。

在古代,农民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土地和天气。白露时节,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遭遇连绵阴雨,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还可能导致作物发霉、腐烂,大大减少收成。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收成减少,意味着粮食短缺,进而可能引发饥荒、疾病和社会动荡。因此,"新坟遍地起"虽是夸张,却深刻地反映了农民们对这种极端情况的恐惧和无奈。

这些农谚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反应出古人对于白露天气和农事生产的认识,很好地起到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最怕"白露是雨天",反应出白露下雨,会带来不利农业生产的天气,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旧社会还会出现卖儿卖女,人员伤亡的悲惨现象。人们都盼望着白露能会是个好天气,粮食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