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方重拳出击,美国罕见调子放软,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加税,或有两个原因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坐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镜头前,一改此前美国政府的强硬姿态,语调明显放软。他公开表示,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即便上周已经宣布了这一消息,双方关系仍保持良好,沟通渠道也已重新开放,还称对局势能够和缓持乐观态度。要知道,就在两天前的10月11日,特朗普还重启对华关税讹诈,放出要在下个月初对中国商品加税100%的狠话,那架势仿佛是要给中国下"通牒",逼迫中方让步,可短短48小时,美国高层就出现这样的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挖。
先看第一个原因,中方近期一连串"反制重锤"让美国切实感受到了痛楚,不得不收敛锋芒。10月9日,中国正式宣布对部分稀土金属进行出口管制,这一步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预告、有依据、有法律支持的举措。稀土这一资源可不一般,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军工产业、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体系中的地位至今无可替代。美方心里比谁都清楚,一旦稀土供应受限,美国相关产业将面临巨大冲击,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链。
而且,这只是中方反制的一部分,此前美国在9月下旬突然重新加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针对半导体、AI芯片等关键领域出台更严格管控措施,打破协商共识后,中方就用一系列正常举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比如商务部点明美方在20多天里新增多项对华限制,将多家中国实体无端列入管制清单,推进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还把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穿透性"管制,中方的反制精准且有力,让美国意识到继续强硬下去没有好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就指出,美方态度的转变显示出中国手中有牌打、敢打牌,也能让美国切身感受到痛楚,现在已经看清了特朗普,完全摸透了他的底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也认为,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以斗促和"的过程,中国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反制,警告美国不要再制造麻烦,因为华盛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再看第二个原因,美国国内面临的诸多问题让其难以支撑新一轮"关税战",不得不寻求缓和。10月11日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一出,全球金融市场立刻震荡,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单日下跌逾2%,创下自4月以来最大跌幅,华尔街一片哀嚎,这已经很能说明市场对美国加税政策的担忧。而且美国国内还有一堆"烂摊子"没解决,政府持续停摆的隐患尚未消除,美国大豆危机也一直困扰着农业领域,要知道美国对华供应的大豆曾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近一半,此前美国还想靠这个拿捏中国,可现在中国早已做好应对,美国大豆产业反而自身难保。
在这样的国内形势下,如果美国执意推进加税,首先伤害的就是美国民众和企业,物价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就业受到影响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特朗普政府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贝森特才会放软调子,试图通过释放缓和信号来缓解国内压力。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还试图甩锅,称美国受制于人的现状是历史问题,是过去几十年历届政府未能从战略全局角度看待此问题的失误,这种说法不过是想掩盖当下美国政策的困境,可事实摆在眼前,美国现在根本扛不住跟中国打新一轮"关税战"。
不过,即便贝森特放出了缓和信号,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他在表态中还试图给中国泼脏水,声称"中国的举动具有挑衅性",嘴硬地表示美国政府"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调整任何所需姿态"来应对中国,这说明美国并没有真正放弃对中国的打压心态。而且特朗普随后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依然准备从11月1日起向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至于具体如何,要看接下来的情况,这才是特朗普的真实想法。
中方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知,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回应称,近一段时间来,美方持续出台一系列对华限制和制裁措施,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不仅没有反躬自省,反而以高关税相威胁,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方敦促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在平等、尊重和互惠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关切,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坚决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