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特朗普

在被特朗普关税战痛殴以后,冯德莱恩想明白了,深刻认识拉近对华关系才有出路。那么,冯德莱恩表态拉近对中国的经贸关系,是欧盟要调整对华政策了?在美国高筑关税墙的当下,中欧能构建"替代型供应链"吗?欧盟若强化亚洲布局,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从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这一话题说起,为你进行分析。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战冲击着全球经济格局。欧盟担心跨大西洋关系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派首席谈判代表谢夫乔维奇前往华盛顿,游说特朗普降低对价值3800亿欧元欧盟出口产品征收的关税。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与美国的关系难以回到过去,欧盟正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国达成贸易协议,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这一表态,无疑给全球贸易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第一个问题:冯德莱恩表态拉近对中国的经贸关系,欧盟要调整对华政策了?

图为欧盟

首先,面对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对欧洲经济的冲击,欧盟深刻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存在巨大风险。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让欧盟的出口产业遭受重创,德国汽车制造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承受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成本,要么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本土。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自然成为欧盟寻求贸易多元化的关键选项。

其次,中欧之间的贸易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7400亿欧元,直接支撑着欧盟300万个就业岗位,清洁能源合作年产值已超千亿美元。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互动尤为典型:欧洲车企需要中国的电池技术和完整产业链,而中国新能源品牌则看重欧盟市场的准入机会。近期中欧启动了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这表明双方在解决分歧的同时,还在不断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图为冯德莱恩

最后,欧洲舆论对美国"盟友变敌人"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这促使欧盟调整对华政策。尽管欧盟内部仍存在一些对华经贸限制的声音,但冯德莱恩提出"中欧可扩大贸易投资关系",这显示出欧盟内部务实派正逐渐占据主导。

这种合作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当美国将盟友视为"交易对手"时,欧盟需要寻找更稳定的伙伴,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认识到与中国加强合作对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美国高筑关税墙的当下,中欧能构建"替代型供应链"吗?

图为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

从合作基础来看,中欧在互补性产业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在新能源、5G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欧盟在高端装备、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方面技术优势明显。

以风电产业为例,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是迄今为止克罗地亚最大的风电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的最大清洁能源项目。项目采用世界前沿的风电科技,装有 39 台单机容量 4 兆瓦的风力机组,总装机容量 156 兆瓦,年发电量约 5.3 亿千瓦时。这种合作模式正在向更多领域扩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迫使中欧寻求"去美国化"路径。欧盟计划与CPTPP成员国加强合作,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联通。例如,双方可以在第三方市场形成供应链协同,这种"分进合击"的策略,既能规避对美直接冲突,又能逐步扩大共同利益圈。

图为苹果公司

当然,中欧构建"替代型供应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绝非易事。欧盟汽车产业高度发达,像德国的大众、宝马等都是全球知名车企,然而,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层面,欧盟车企对美国存在深度依赖。在传感器芯片领域,德州仪器等美国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欧盟车企的各类车型,从胎压监测传感器到环境感知传感器,均有涉及。并且,谷歌的 Android Automotive OS 为车辆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功能,这种技术依赖使得中欧构建 "替代型供应链" 困难重重。

而更现实的问题是,中欧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贸易壁垒和监管差异,欧盟依据《外国政府补贴条例》,已发起多起针对中国企业的反补贴调查。这类贸易摩擦问题,凸显了中欧在监管层面的差异,急需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消除这些阻碍,从而推动"替代型供应链"的顺利构建。

第三个问题:欧盟若强化亚洲布局,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

图为中亚铁路

欧盟强化亚洲布局,既带来合作机遇,也暗含地缘风险。从积极角度看, 欧盟强化亚洲布局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欧在"中间走廊"计划上的利益高度重合。

欧盟投入的100亿欧元基建资金,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亚铁路网建设形成互补。这种合作不仅能提升物流效率,还将促进区域能源整合,哈萨克斯坦的锂矿、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新通道输往中欧,为新能源转型提供资源保障。

但欧盟的转向也可能伴随对华制衡意图。例如,其拉拢印度、日本构建"价值观供应链",试图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减少对华依赖。这种策略与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形成呼应,可能分化亚洲国家的向心力。

对此,中国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深化与东盟、中亚的互联互通,巩固区域经济主导权。另一方面推动中欧在亚欧大陆的务实合作,将"中间走廊"从运输通道升级为产业合作带。

总而言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下,欧盟因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和市场,这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欧双方应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欧之间加强合作,实现"人和",将有助于在全球经济变革的浪潮中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