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双方已连续六个晚上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附近激烈交火 ,冲突的阴影再度笼罩南亚大陆。
这一轮冲突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事件。3名武装人员在帕哈尔格姆镇向游客开枪射击,造成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印度官员称,已确认枪击事件嫌疑人中有两人来自巴基斯坦,因此印方指责巴方支持"跨境恐怖主义"。随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暂停履行《印度河用水条约》,试图切断巴方水源,这一举动被巴方谴责为"战争行为"。
巴基斯坦坚决否认与枪击事件有关联,并迅速对印方采取多项对等反制措施。巴方不仅对印度航空公司关闭领空,暂停所有对印贸易,还在军事上保持高度戒备。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4月30日表示,印度恐将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对巴采取军事行动,而印方的任何军事冒险行为都将遭到巴方坚决果断回击。
在连续六晚的交火中,双方动用了多种武器。现场目击者称,边境地区的夜空被炮火映照得通红,重机枪的扫射声彻夜不停,当地居民惶恐不安,纷纷躲进地下室避难。克什米尔地区的平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许多家庭被迫离开家园,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
4月3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确认了连续六晚交火的事实。当天,印度军方罕见公布了双方军事热线的通话内容。在通话中,印方指责巴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附近开火是"蓄意挑衅",而巴方则反击称印度是"捏造事实"。巴基斯坦军方表示,这种通话内容细节通常不会公开,对于印方此举的用意并不清楚,但强调巴方将坚决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同日,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也表示,巴方不会主动发动战争,但若印度冒险,巴方必将予以强烈回应。
此次印巴冲突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纷纷敦促两国保持克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紧急呼吁双方冷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但目前收效甚微。从历史经验来看,印巴之间的冲突一旦升级,很容易失控。2019年,一次边境冲突就险些引发全面战争。而如今,双方已连续六晚交火,局势愈发紧张,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担心这会是更大规模冲突的前奏。
军事专家分析,印度此次公布通话内容可能有多重目的。一方面是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制造舆论铺垫,试图在国际舆论场占据主动;另一方面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自身的"克制形象",将冲突责任推给巴基斯坦;同时也是向巴基斯坦施加心理压力,从心理层面威慑对方。
对于此次冲突的走向,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认为,印巴两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双方接下来可能会继续保持"斗而不破"的状态,互相有所"比画",之后再慢慢降温,这也符合两国一直以来的互动模式。但只要克什米尔地区的根本矛盾得不到解决,类似的冲突恐怕难以彻底杜绝。
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的遗留产物,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印巴关系紧张的根源。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以及军备竞赛等因素相互交织,让这一地区的局势始终动荡不安。此次连续六晚的交火,再次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也让世界看到了地区冲突对和平与稳定的巨大破坏。国际社会期待印巴双方能够保持理性和克制,通过和平对话与协商来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