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第一大秘",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近日在被问及"普京访华期间什么时候睡觉"时表示,普京在中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佩斯科夫说:"普京每天晚上睡觉……在这种时差很大的行程中,他努力适应从莫斯科时间调整为北京时间来生活,结果就是他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
【佩斯科夫,普京在中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莫斯科采用的是东三区时间,比北京晚5个小时。
克里姆林宫方面此前还透露,在此次访问中国的4天内,普京累计工作了48小时,平均每天12小时--这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劳动时间标准,即每周不超过40小时。
具体来说,8月31日抵达中国的当天,普京的公开活动持续约三个半小时。
9月1日上合峰会当天,普京工作长达16个小时--其中包括峰会议程,以及与印度总理莫迪等多国领导人的会晤。
【克里姆林宫方面透露,在此次访问中国的4天内,普京累计工作了48小时】
9月2日,普京的日程同样繁忙,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与中方元首的正式会晤,以及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达成备忘录的中俄蒙三边元首会晤。
9月3日,根据克里姆林宫的描述,为了出席阅兵式,普京"异常早起"。如果按照网传的说法,出席阅兵式的贵宾需要在北京时间当天凌晨3点起床。
对于72岁的普京来说,如果没调整好时差的话,这无疑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
出席阅兵式后,普京还需要参加一系列纪念活动和双边会晤,比如当天下午,他就与朝鲜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会谈,持续超过一个半小时。
直到北京时间3日晚上十点半的记者会结束后,普京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9月3日,根据克里姆林宫的描述,为了出席阅兵式,普京"异常早起"】
这4天的紧密行程,确实是一次高强度的外交行程,让普京几乎没有太多休息的时间。
而他之所以这么忙,主要还是因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自己的外访行程受到了很多限制。外交任务的堆积,导致他不得不在这种宝贵的多边外交行程中,安排尽可能多的双边会晤。
请注意,普京这次不是出席一次多边活动,而不是天津上合峰会和北京九三阅兵式两场多边活动。印度总理莫迪只参加上合峰会,不出席阅兵式,那这就意味着普京只能在9月1日当天与他进行会晤;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不是上合成员国 ,所以与这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只能安排在后面。
根据克里姆林宫的通报,排除8月31日的抵达当天,普京在剩下的3天时间内,需要与十几个国家的元首或总理进行一对一会谈,并参加九三大阅兵和各种纪念仪式。除了睡觉和往来交通,几乎每个小时都有安排。
【普京只能在9月1日当天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会晤】
在西方制裁不断加码的情况下,"向东看"成了莫斯科的重要经济、外交突破口,普京此行必须在天然气管道、能源、投资等具体项目上拿出成果。再加上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亮相都被放大解读,他就更不能轻松"走个过场"。
而偏偏北京和莫斯科有五个小时的时差,这让行程更加消耗体力。
要理解这种强度,还得看看普京平常的工作节奏。
公开资料显示,他本身就是个"夜猫子",因此在北京时间早起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一般中午才吃早餐,下午晚些时候进入工作状态,晚上精神更好,经常一直忙到深夜。
运动和健身是他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游泳、举重、冰球、柔道都经常出现在报道里。这种作息模式,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顶住高强度外交的考验。
至于休假,理论上俄罗斯总统一年可以有三十多天的年休假,加上工龄还能额外多几天,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个半月。
【至于休假,理论上俄罗斯总统一年可以有三十多天的年休假】
但实际上,普京几乎从未真正"关机"。即便是外界知道的所谓度假,比如去西伯利亚或者阿尔泰,他也常常被拍到边休闲边办公,电话不断、文件不离手。
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没有关于普京度假休息的公开报道--即使普京度了假,这种行程在战时也不适合公开了。
所以说,普京在中国的"超负荷运转"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多年形成的工作方式和国际局势逼出来的结果。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普京必须保持节奏。更何况在天津和北京,有太多的事情只能面对面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谈。因此哪怕是有5个小时的时差,普京也必须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俄罗斯可以自由发挥的多边外交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