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虽然楼市处于下行趋势,但是很多人依旧比较关心房价的未来走势,
比如现在,全国还有超过2亿人租房,他们也迫切希望在城市里安家。
只是,现在究竟该抓紧时间上车还是等一等?这些刚需们都特别的纠结。另外对于手上有多套房的人来说,他们也很关心房子的未来趋势,现在是不是抛售的最后时机?
其实,现在市场上已经能看到一些苗头。虽然没法准确预测未来,但从已经出现的三个信号来看,不管是买还是卖,心里都有数了。建议大家认真看看,提前做准备。
信号一:政策很明确,房住不炒是长期基调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上面对房地产的定位已经很清楚了。这几年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可不是一句短期口号,而是长期要坚持的方向。
比如前几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放松外资购房限制的相关政策调整,引发外界关注,很多人担心,"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导致"热钱炒房",进一步引发房价剧烈波动。
官方对此做了明确说明:现在房地产市场形势已经变了,相关政策也要跟着调整,目的是帮助楼市平稳发展。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各种买房优惠越来越多,政策也更宽松,但指望房价再像以前那样普遍大涨,已经不现实了。那个闭眼买房都能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后的政策会更细致、更精准。真正要买房自己住的人,会得到支持;但想靠炒房赚快钱,会越来越难。
所以,如果你是刚需,碰到合适的房子,不必一直等;想投资的话,也要转变思路--别光想短期赚差价,得多考虑房子长期的居住价值和租金回报。
信号二:城市之间、地段之间,分化越来越大
过去20年,全国房价普涨,连小县城也跟涨。但这几年不一样了,虽然整体楼市下行,但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16926元/平方米,环比微涨0.09%,同比上涨2.68%。
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48%,同比涨幅6.87%;二线城市环比微涨0.01%,同比上涨1.72%。三四线环比下跌0.35%,同比下跌1.30%,
分城市梯队来看,城市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呈现出"冷暖不均"的格局。
尤其是随着人口工作及资金都将向大城市核心区域不断聚集,未来这种趋势也会愈发明显,大城市具备更强的人口虹吸效应,有就业、住房需求,房价有支撑。
而那些产业弱、人口不断流出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较长期的调整。
所以,"闭眼买房就赚"的时代真的结束了。以后买房是个技术活,得看城市、挑地段。核心城市、好地段的房子更抗跌、更保值。
所以,无论你是买房还是卖房,一定要对你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有个清醒的判断。
信号三:住房供应结构在变化,刚需的选择性更多了
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住房供应都在增加。
以后年轻人买房,就不必要一定花高成本买商品房,刚参加工作,没啥积蓄,收入又不高,可以先租房,不必要凑"六个钱包"勉强上车。
有些预算的家庭也可以申请保障房,比如最近,深圳已经出台政策--轮候册以外的家庭,也有机会申购安居型商品房了!
只要你满足"深圳户籍 + 5年社保 + 在深圳没有房产 + 5年内没有卖过房"等条件,就有机会申请安居房。
而且安居房比商品房价格便宜,有的只要60%,甚至只要半价,但可以享受核心区同等配套,
说白了,以后大家买房的选择多了,市场的热度也会更理性。
对已经有房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以后不是所有房子都好卖。那些没学区、没地段、又老又旧的房子,很可能会面临"没人接盘"的困境。
所以,你的房子将来有没有竞争力,就看它有没有稀缺性、附加值高不高了。
看懂这三个信号以后,买房还是卖房,想必心里已经有数了。
如果你是刚需:别急,现在房价不可能疯涨,按需求来,多做比对,碰到地段户型不错、价格也合适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别指望价格大跌。
但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预算和规划好未来还贷,月供控制在40%内,这样更稳一些。
如果你打算置换大房子:现在可以考虑把老房子、非核心地段的房子,换成品质更好、住起来更舒服的房子。将来好房子仍然是稀缺资产,仍有较强的保值增值潜能。
如果你有多套闲置房:最好重新评估一下,那些连租都租不掉的房子,留着可能更亏,不如及时处理。腾出来的资金还可以投向更优质的资产或其他投资渠道。
好核心区域房产,以后不愁卖,可以先出租,还能获得不错的净收入。
另外,提醒一句,别把所有的钱都投到房子里,多元投资,才能更好地分散风险。
总结一句话:2026年的楼市,大涨大跌不可能,分化不可避免。所以,对咱普通人,别再执着于买房就赚,再这种心态,注定会亏的惨不忍睹,
建议,从此要理性去看待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