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一个清晨,如今已是多家水产研究所的固定搭档,日常协助科研人员开展长江水生生物监测的转产渔民王彪在长江泸州段网上了67条身披五行骨板、青灰背白腹的珍稀鱼类。

闻讯赶来的科研人员确认,这正是五年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此次发现的数量创下近五年之最,堪称长江生态恢复的一个里程碑。

这种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的长江鲟,与恐龙同期诞生于两亿年前,它们终生栖息在长江中上游,不像中华鲟需要长距离洄游,仅在繁殖期沿金沙江至合江段的石砾滩移动,这种"恋家"习性让它们对栖息地变化格外敏感,成为检测长江生态健康的天然指标。

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水坝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节律,过度捕捞屡禁不止,采砂作业让江水浑浊,工业污染持续影响水质,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那么长江鲟又是怎么又重新活过来了你?经过半个世纪的人工保育接力,早在1970年代,长江水产研究所就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为物种保存了珍贵基因,近年来泸州段拆除了12处小水电站,用生态混凝土重建产卵场,投放人工鱼巢模拟自然环境,2025年多地频现的长江鲟,正是这些持续努力结出的果实。

但复苏之路依然漫长,目前发现的个体多为人工放流,自然繁殖尚未形成稳定种群,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仍需要建立更有效的跨区域保护机制,研发更精准的生态修复技术,才能让长江鲟真正重返自然。

从渔民转型护鱼员的身影,到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坚守,长江鲟的重生故事折射出生态保护理念的转变,这条母亲河正在向我们证明,当人类愿意为自然付出真诚努力,生命终会找到回归之路。

听说了这个消息,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几年前看到白鲟灭绝的消息难受了好久,这次总算有个好消息了,说明咱们的保护工作没白费!"

"最该感谢的是那些科研人员和老王这样的渔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太不容易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高兴,但先别急着庆祝,现在看到的还是当初放生的鱼,关键得看它们自己能不能在野外生儿育女,形成稳定的种群,这才是真正的'复活'。"

"长江鲟回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长江的整体环境在变好,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江豚、中华鲟这些珍稀动物也能越来越多。"

"弱弱地问一句,这鱼……能吃吗?(狗头保命)"这条调侃的评论下,跟满了网友们的"友情提示":"牢饭套餐了解一下?"、"这鱼可比你'刑'!",在轻松的氛围中也普及了保护动物的严肃性。

长江鲟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幸运,更是触动了每个人内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除了持续的人工放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帮助长江鲟以及其它水生生物在野外"安家落户",实现真正的生生不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