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用这句话来形容俄乌冲突当前的局势,可谓再贴切不过--即使莫斯科深处远离前线,72小时的连续爆炸,也让这场战争的火药味扑鼻而来。

无人机横扫莫斯科,防线拉响警报

三日之内,无人机如同疾风骤雨席卷莫斯科上空。据俄罗斯新闻社5月22日报道,俄防空导弹部队当天截获159架乌克兰自杀式无人机:其中有22架在首都郊外被击落,其余分布于奥廖尔州、图拉州和库尔斯克州。短短72小时,全国范围内,共有485架无人机被击毁,有的成了流星,有的却成功穿透防线,直指俄核心工业。

俄军纵然防备层层,却挡不住细针见血。在图拉市,当地著名的NPO Splav军工厂遭遇命中,这里生产着龙卷风、飓风等"硬菜"多管火箭炮,以及温压弹和巡航导弹的核心部件。奥廖尔州的博尔霍夫半导体厂也未能幸免,该厂是俄军电子设备和导弹配件的重要来源。这些打击无疑让俄罗斯的军工体系陡增压力。

自杀式无人机,乌克兰手中的新王牌

一场持久的消耗战,有时比表面的胜负更能决定局势走向。乌克兰无人机袭扰,不仅带来了直接物理破坏,更逼迫俄方陷入"费效比陷阱":高价防空导弹对小型廉价无人机,如同用大炮打蚊子,财政可承受力堪忧。更棘手的是,即便拦截率高达九成,哪怕有百分之一侥幸突破,对石化、军工、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威胁,依旧让人寝食难安。

与此同时,乌克兰的造机热潮带有几分家家点灯夜战的决绝。从居民区到街道办,人人参与零部件拼装,甚至把生产出来的无人机当作"家庭作业"上交,一波又一波投入东线。在这个博弈里,乌克兰正像变身为超级版的胡塞武装,以数量拖垮对手的神经和资源。

俄军重拳出击,"天津"苏梅渐成焦点

局势愈演愈烈,普京没有选择观望。5月下旬,俄总统下令两大主力军区,以摩步师与空降旅精兵杀入乌克兰苏梅州,目的直白,就是建立更广安全缓冲区,将无人机袭扰的"窝点"连根拔除。值得玩味的是,库尔斯克代理州长辛施泰因还特意提及祖父来自苏梅,这番话或许意在强调"情感归属",也加强行动的合理性。

据俄塔斯社通报,进攻阵容不乏强将。列宁格勒军区18、72摩步师,东部军区83空降旅,均为俄陆军骨干力量。同时,5个直属摩步团虎视眈眈,里海舰队第177海兵团和Anvar、Rubikon等特种无人技术支队亦已到位。这一部署显示出俄罗斯对"速战速决"苏梅州的决心。

如果说顿巴斯曾是巨人的角斗场,苏梅则愈发像乌克兰的"天津",其地近基辅,失之则危及首都腹地。

鲶鱼效应,战争走向多元化

值得关注的还有乌克兰国内的全民动员。不只是前线,每个居民通过手机教程,家家户户加入到无人机制造的行列。既像全民大练兵,又带点创业致富的意味。挪威80亿美元新援部分专项用于无人机采购与生产,这样的流动资金进一步助推了乌克兰的"星星之火"。小成本大破坏,这或许就是现代战争的新范式。

未来变数悬而未决

三天之内,俄乌战火从前线蔓延至大后方,谁能稳住阵脚仍未知。无人机是否真的会左右战局?俄军对苏梅的进攻能否解决本土安全隐患?每一根向日葵,每一块被摧毁的工厂,都刻印着冲突的艰难。天知道,这场互不服输的长跑,还能持续多久,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