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后赴任江州,途中被水匪刘洪杀害并冒用他的身份前去江州当官赴任。四大名著传播极广,但极少人有对这段情节产生质疑,可见在古代,官员身份被冒用并非不可能。而在电影《让子弹飞》中也有姜文冒充县长,前去鹅城赴任的情节。

陈光蕊

冒用官员身份可以一步升天,获利极大,同时古代又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一目了然的区分,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那么对于这种行为,古代是怎样预防的呢?

第一,文化知识水平难以冒充。古代的官员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他们经过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数场科举考试。不管实务能力如何,其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必然是极高的。因此哪怕有人铤而走险,冒充官员,也很难冒充官员的文化水平,极易被同僚或下属识破。

进士第 进士第

第二,古代官员是流官制,任职期满后,需向上司或进京述职。而无论是面见,上次还是进京,都会遇见大量的科举同年或认识他同僚、上司。这种情况下,冒充的人根本不可能幸免。

第三,任何一个负任的官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族,这些家族会有人投靠他过前去拜访。如有人冒充他的亲属,不可能认不出来。

第四,古代虽然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措施,但也有类似身份证的防伪手段。如唐朝有鱼符,而明朝时,普通百姓出门都需要路引,详细记录他的个人体征、籍贯和目的地。而作为官员,自然也会有类似的手段,详细记录官员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冒充。

鱼符

第五,犯罪代价高。冒充官员在封建社会是杀头的大罪,甚至会株连家族。如此高昂的犯罪成本,使大多数人会打消这个邪念。

当然,再严密的制度,也会有人铤而走险钻空子。《雷州志》中曾记载有土匪杀掉了赴任的官员,拿着他的文牒和委任状,大摇大摆的赴任,两年后方被这个官员的儿子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