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机进展飞速,4月末进行第七次试飞,美媒直呼速度超出预料,而此前一直被长期关注的中国新型隐形轰炸机轰20似乎销声匿迹,轰20正式关系时隔10年,至今为何杳无音信?
01.轰20怎么还没来?六代机都试飞7次了
自从2024年12月我国先后曝光了两型六代机技术验证机并完成了试飞验证,从去年12月开始到现在,成飞的歼36试飞3次,沈飞的歼50更是试飞了4次,短短半年不到,中国六代机史无前例接连试飞已达7次,这个速度无论是美俄还是英法日等国都是望尘莫及的,美媒《战区》直言这表明中国在六代机领域上的"遥遥领先"。
然而,相比之下,另一款同样备受瞩目的国产隐形轰炸机轰20,却自2016年官方首次承认其研发进展,直到去年"两会"期间空军高层称"轰20很快就会公布",但如今已踏入2025年,却依然未见正式亮相,几乎陷入"杳无音信"的状态。
因此也有关心国防军事的网友们提出疑问,为什么新一代隐形轰炸机官方首曝消息时隔10年,为何杳无音信,甚至没有正式试飞过?毕竟六代机都出来了为什么隐形轰炸机这么"难产"?
实际上,从技术难度与体系布局角度看,轰20无疑是目前中国军机工程中立项难度最高、最复杂、体量最大的项目之一。与战斗机、常规运输机相比,大型战略轰炸机不仅在气动布局、隐身材料、航电系统、飞控软件等方面要求更加苛刻,同时也对中国的整体工业配套体系提出了更高标准。
中国此前虽然在大飞机项目上积累了C919、运20等宝贵经验,但运20主要聚焦大型运输机技术,而战略轰炸机则需要兼顾远程、载弹量、隐身突防,这些方面的集成度与难度远超一般大型军机。
毕竟,轰20还是第一次中国航空工业由"中型轰炸机"直接跨越到"重型隐身轰炸机"的研发。我国在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底子上是"先天不足",因为哪怕是在常规战略轰炸机领域,中国还是空白,目前服役的轰6也是从图16这种苏制中型轰炸机底子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从建国到现在,中国没有完全自主研发的轰炸机服役过。
由于缺乏苏/俄那种图-160级别远程超音速轰炸机的长期技术积淀,更缺乏类似美国B-1B、B-2这样多型轰炸机研制迭代的经验,"一步到位"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技术门槛。
02.从对标B-2到设计适配大型空射高超音速导弹改头换面
而且据分析,轰20在立项之初将美国B-2"幽灵"轰炸机作为参考模板,采用飞翼式布局、亚音速飞行、隐身突防打击的设计思路,和美空军对隐形轰炸机需求几乎如出一辙。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突飞猛进,一系列大型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开始服役或接近服役阶段,对轰炸机平台的载弹舱尺寸、挂载能力,以及对速度与机动性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轰20或将在设计中"回炉重造",也意味着巨大的时间成本。
B2这种大展弦比亚音速飞翼由于内部空间与挂载方式局限,很难容纳体积更大、外形更复杂的空射弹道导弹或高超音速助推器,同时也无法满足更高速度飞行带来的任务需求,因此B2、B21这种构型设计的轰炸机完全不符合解放军空军的作战需求。
而与美军隐形战略轰炸机的用途不同,中国新一代隐形轰炸机未来定位于战略巡航与远程快速打击兼备,尤其要具备携带大型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那么其机身设计势必要做相应改进,采用更高推重比的发动机、具备更大的弹舱,甚至需要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以兼顾隐身性和对超大体积弹药的适配。
其设计构型将和B2这种无尾飞翼式布局轰炸机截然不同,大概率将是低展弦比,更短机翼、更长机身的超音速隐形轰炸机。这些改变无疑都加大了研发难度,使得轰20必须经历更多实验、更多验证和更长的优化周期。
03.轰20亮相为期不远
中国当代军事战略的关键战略是积极防御,但随着近些年中国海外利益与全球化布局的扩展,远程打击与全球威慑能力也被更加重视。
轰20将使解放军获得核常兼备的远程威慑力,并在必要时施行快速、精准地突防打击。高超音速导弹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锋矢"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武器配置。
因此,对于轰20的问世时间不要太过乐观,尽管相当多的部分网友对轰20充满兴趣。当然,需要明确提及的一点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高超音速武器、隐身材料和飞控软件等领域的快速进步,轰20项目理论上是显著加快的,至少在2030年前大概率能够看到其试飞。
毕竟当前除了国内解放军的需求外,在当前大国博弈背景下,美俄等国都在推进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发试飞服役,美国的B-21"突袭者"已宣告服役并且量产。国际形势也在进一步推动轰20项目的"加速"。
总而言之,轰20的"杳无音信"是为了后续带来更大的惊喜,这些年的沉默与等待,都是为了在航空技术与战略需求不断变迁的浪潮中,造就一款足以改写战争规则的隐身远程轰炸机。
一旦其完成涅槃般的研发洗礼,必将以崭新姿态刷新世界对中国航空工业的认知,就像六代机一样,突然就横空出世了,给国人带来的惊喜与震撼感,至今仍旧令人不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