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这个词,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年年都会出现在热搜榜单上,陌生的是"伏"到底是什么,"出伏"了又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

要想知道这句老话的玄机,还得先从"三伏天"说起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它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指的是"潜伏"的意思,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阳气达到鼎盛,阴气开始潜伏,所以天气异常炎热。

而"出伏",顾名思义,就是指"三伏天"结束,意味着一年中最难熬的酷热终于过去。

那么,"出伏"和"处暑"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常常将这两个词混淆,其实,"出伏"指的是"三伏天"的结束,而"处暑"则是一个节气,标志着暑热结束,秋天开始。

"出伏"不一定在"处暑"当天,今年,"处暑"是在8月22日,而"出伏"则是在8月24日,也就是说,今年的"处暑"比"出伏"来得更早一些。

无论是"出伏"还是"处暑",都寄托着人们对凉爽秋天的期盼,而"冷不冷,看出伏"这句老话,更是将人们的期盼,延伸到了对来年冬天的预测。

1、老话常说:冷不冷,看出伏

意思是说冬天冷不冷?是否是寒冬?这就要看初伏这一天的天气情况。

古代没有先进的天文科学技术,也没有气象卫星,只能靠看"顺应天时",对于大自然的一些规律需要长时间的总结,所以古时候就有顺应天时的做法,对天地非常的敬畏,敬天敬地的仪式经常举行,祈求苍天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国根据天体、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引起的潮汐变化,大气流通,对未来气象的影响的基本规律,总结出来一些谚语流传至今,主要是来指导后人农业生产。

2、农村谚语:"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出伏天气非常的炎热,就像三伏天那样,暑气未消,高温依然在持续,这将预示着冬天冷飕飕的,可以说是寒冬的预兆。

"大热之后,必有大寒",这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规律。也就是说夏秋两季非常的炎热,甚至高温持续不断,预示着冬天就会迎来寒冷的天气。这就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道理非常的简单,处暑毕竟是在立秋节气之后,不应该天气变得凉爽了,但却出现了副热带高压区域再次回到北方,形成了秋老虎的天气。这就使得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气温高,使得北方的冷高压向南方受阻,所以将会带来更强劲的冷高压才能够驱赶热高压,冬天变冷。也就出现了副热带高压和冷高压相互碰撞,产生了雨雪天气。这也就会使得冬天雨雪多,天气寒冷。

3、农村谚语:"出伏是晴天,立冬穿薄衫"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出伏这一天是大晴天不下雨,秋阳高照,将预示着到了立冬的节气天气还是比较热的,只穿着一个薄薄的衬衫就可以。

立冬是冬季到来的标志,而立冬之前有一个霜降,也就是说天气变得很冷的,气温非常的低,即便是晚上的露水珠都会连接成为霜冻。当然立冬天气就更冷了,有可能会结冰。

立冬天气都变得暖和了,说明暖湿气流,还未全部退役到南方,北方的冷空气也还未到达,才出现了冬日暖阳的天气。也预示着冬天不会太冷,或者说冬天可能是暖冬。

4、农村谚语:"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出伏当天出现了下雨的天气,预示着接下来三九严寒天雨雪非常的多。

三九指的是三九寒天,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一段季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可见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三伏天,最冷的是三九天。

出伏是三伏天结束的第1天,尽管出伏了,三伏天结束了,但是气温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一旦副热带高气压再次从南方回到北方,就会出现炎热的秋老虎天气,也赛过三伏天高温。毕竟地温水温不是一下就能够降下来的,不会一夜入冬。

但是出伏天气变得凉爽了,如果出伏这一天在下雨,秋雨茫茫,那将会使得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就会变的凉爽或者说空气湿度大,地表湿度大,一旦气温迅速下降,冷空气就来了,就会持续的下雨,当然这也预示着三九天也会雨雪多了。毕竟冬天是由于低温水分蒸发慢。

今年是8月24号出伏,天气情况如何?今年冬天会冷到哭吗?

今年三伏天是从7月15号开始,到8月23号截止,共计40天的时间,8月24号出伏。今年的三伏天可以说非常的长,天气总体上来说也是非常炎热的,大部分地方都体验到了40度的超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