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未必是亲情的保障,责任才是。
一名12岁的女孩,在没有户口、没有学籍的状态下生活了十多年,直到检察机关介入,才终于落户入学。她的生母,今年才三十五岁;生父,却已七十三岁。
一起因非婚生育引发的弃养事件,把"事实抚养"与"法定监护"的冲突摆上了台面。

据潇湘晨报报道,王锁女,一个普通的山西农村妇女,2013年在北京郊区做保姆。她受雇照看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女婴,孩子的父母,一个是73岁的陈某,一个是35岁的吴某。他们未婚同居,孩子是非婚所生。
春节临近,两人提出让王锁女把孩子带回老家"暂时照顾",过后再接回。王锁女抱着孩子离开北京时,并没有想到,这一抱就是十年。
前几年,陈某还断断续续地支付一些费用。三年后,音讯全无。电话不接,地址变了,孩子的父母像从人间消失一样。
王锁女靠种地、打零工,一点点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叫她"妈妈",她也默认了这个身份,尽管法律上,她只是个"前保姆"。

检察机关调查时发现,陈某和吴某不仅遗弃了小渝,还有另一个孩子,同样是女孩,也被他们交给了另一位保姆照看。
手段如出一辙:出生后不久便被托付出去,之后便彻底失联。从法律角度看,这是重复性弃养行为,且具备明显的主观恶意。
这不单是家庭问题,而是法律问题。一个孩子的权益被剥夺,是家庭悲剧;两个孩子被同样对待,就是社会问题。
目前,检方已对第二名孩子的情况立案调查,并同步启动监护权确认程序。

没有户口,就无法上学。小渝到了入学年龄,却因没有身份证明被多所学校拒收。王锁女跑遍公安、民政、计生,得到的回应都一样:"你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无法办理户口。"
起初,王锁女尝试收养,但自己已有两个子女,不符合收养条件。她甚至找过律师,求助媒体,但问题依旧卡在"监护权"。
2025年初,在垣曲县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王锁女的案件被送到了检察院。
检察官走访后发现,小渝在王锁女家生活稳定,情感依赖明显,学业表现突出,而她的亲生父母,却十多年未露面,也未提供任何经济或情感支持。

与此同时,小渝亲生父母的背景也被查清。
陈某是医生,但早在2022年就因债务问题被法院执行,至今未履行200余万元的判决款项,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名下无可供执行财产,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吴某长期无业,行踪不定。两人既没有结婚,也没有抚养能力。检察机关认定,他们的行为已涉嫌遗弃罪,随后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将陈某与吴某依法传唤,讯问中,两人仍未对小渝未来的生活作出任何安排或表示关心。

2025年5月20日,王锁女正式向检察机关提交支持起诉申请,请求变更小渝的监护权。
法院受理后,结合小渝的成长环境、照料人情况、亲属关系等因素,于7月14日作出判决:
撤销陈某与吴某的监护资格,指定王锁女为小渝的法定监护人。
判决生效当天,法院协调公安机关为小渝办理户口。当天就完成了登记事宜,小渝成为垣曲县集体户的一员。
户口解决后,小渝首次获得正式学籍。此前,她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借读,但因无户籍,无法参加全市统一的学业考试。
2025年秋季,她终于以正式身份参加期末考试。老师反映,她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适应力强。

这起案件影响深远。垣曲县人民检察院在案件判决后,启动了"事实抚养未成年人专项行动",重点排查辖区内因父母弃养、失联导致无监护、无户口、无学籍的儿童。
垣曲县教育部门已着手制定相关应急机制,为更多类似小渝这样的孩子开辟学籍绿色通道。
截至2025年10月,已有3起类似案件被立案侦查,2名儿童成功办理户口,1起刑事案件已进入公诉阶段。

这不仅是个案处理的延伸,更是制度层面的主动作为。从个体救助到群体治理,司法机关开始用制度回应社会关切。
王锁女不是小渝的亲生母亲,却给了她最踏实的依靠。法律可以判定一个孩子应该由谁来抚养,却无法测量谁更爱她。
抚养,不是养在户口本上,而是养在心里。
随着法律的公正判决,王锁女终于"锁"住了自己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