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可能真的以为我在深圳是挖金矿的。"在聚会上,表妹一脸无奈。

在我们的追问下才得知,原来姨妈觉得表妹赚得多,却不知道孝敬父母,所以要求表妹每个月给家里打2000块钱用来贴补家用。

表妹说:"我一个月就那点钱,房租3500,吃饭3000,再买点生活必需品,偶尔买件衣服和鞋子,出去娱乐娱乐,这一个月的工资就剩不了多少了。跟我妈算了笔账,她还不信,非说我骗她,不愿意给家里钱。"

说到这里,表妹委屈极了,哭着说:"为什么别人的爸妈,都担心孩子工作累不累,过得开不开心,而我的爸妈就知道问我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能不能给家里打一些?说实话,我压力很大。"

听了表妹的遭遇,我突然想到不久前抖音上火起来的"新型不孝"这个梗。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炸开了锅,纷纷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爸妈一直以为我的高工资被我胡乱挥霍掉了,她不知道一线城市的高工资在高消费面前不经用,满足基本的吃住后,哪有钱娱乐。"

"我妈也这样,觉得我的工资这么高,在老家早就买房子了。工作这么多年,还是一事无成,要知道我光是为了这'一事无成'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家里的老人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消费水平有多高,总是盲目地认为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

图片来源:unsplash

很多父母节衣缩食大半辈子,把孩子养大,供他们读书,看到孩子进入职场,以为终于可以等到孩子孝敬自己了,不承想,孩子非但没有任何回报,还跟自己各种诉苦。

这样一来,很多父母就觉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靠不住了,不管爹妈了。

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大城市打拼,一没资本,二没背景,上班要看老板的脸色,要照顾同事的心情;下班后还要挤地铁、坐公交,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

漂泊在外,处处艰难,加之大城市的生活开销又大,想攒钱谈何容易,不跟家里伸手要钱已经算好的了。

父母和子女各执一词,到最后,只能是矛盾越来越多,隔阂越来越大。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晒出自己与父母的聊天记录截图:

图片中,母亲质问女儿:"你一个月8000多,在外边租房子1800,吃饭2000,零花钱1000,一个月怎么也能省下3000吧?你说,你把钱都给谁了?"

"下个月你必须往家里打3000块,我帮你攒着。"

图片来源:网络

母亲只知道一个月4000元左右的开支,足以把生活过得滋润,但不知道需要花1800租房的地方,消费水平可能会远远超乎她的想象。

博主说自己非常忙,不允许日常琐事影响工作节奏,一日三餐只能点外卖,最少都得60元,还要买护肤品、各种生活必需品,偶尔进修学习,朋友聚会……一个月所剩无几。

绝不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能活下去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将来长大也必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很多父母觉得,养儿防老,孩子长大有出息了,挣了钱,就应当孝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但他们都忽略了,在如今高消费的时代,孩子也是步入社会不久的普通人,他们也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活。

也许父母以为的高工资,对孩子来说,只能刚够解决每个月基本的生活运转。

父母却不自知,总是以自己固有的认知,帮孩子计算最佳的生活成本。

不理解、不沟通,或许已经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淡的导火索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北漂?"

有人说是为了赚钱,北京收入高;有人说是为了逃避压力,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有人说是为了机会,只要你有实力,北京就会给你机会……

很多人义无反顾地来到北京,可事实又是如何呢?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一个朋友说:"曾经为了追寻月亮,他不远千里丢下六便士;如今为了六便士,他放弃了自己最初追寻的月亮。"

他学历不高,除了经历,只有体力。在北京只能做些装卸、搬运的体力活,每天能赚两三百。

他说第一次在劳务市场等活的时候,一辆车刚停下,等活的人便如飞鸟扑食般围了上去,等他反应过来,就已经没他什么事了。

第一次拿到的活,是在冷库里卸鱼,他因为太胖,穿不进冷库配备的棉裤和棉衣,只好穿着自己的半袖和短裤在冷库里干了4小时,赚了200元。

北漂三年多,他在地铁里铺过电缆,在马路边栽过树,在工地上扛过水泥,上门清洗过空调、刷过厕所……三年下来,他几乎成了全能选手。

他的北漂经历,几乎完美地诠释了北漂一族的"活着"。

可每次给家里人打电话,他都笑着说,这座城市真漂亮,人们也很友善,等有机会一定要带他们来看看。

一位北漂网友说,她白天上班,晚上11点去物流中转站兼职,工作到凌晨1点。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大约5小时。

为了拿到全勤奖,有一次顶着胃痛,硬生生追了50多米的公交车。

下班后,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想找点吃的垫垫肚子,但看到冰箱里空空如也,一时到了崩溃的边缘。

可一看到父母的来电,马上擦掉眼泪,调整状态,告诉他们在这里过得挺好,让他们不用担心。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为了生活,他们拼尽全力,不惜透支身体,在泥泞中举步维艰。

但对于家人的问候,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怕诉苦多了,爸妈听了会睡不着觉;怕辛酸事一旦讲出来,情绪会绷不住,像洪水一样倾泻出来。

也许,这是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苦往自己心底咽,再困难也自己硬撑着。

很认同一句话:"理解越多,计较越少;理解越多,抱怨越少;理解越多,伤害越少。"

父母和子女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我能看穿你的软弱和逞强,你能明白我的辛酸和不易。互相理解,相处才会自在融洽。

如果当父母的能多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多体谅孩子的不易,双方也不至于陷入"父母一直在等子女说声'谢谢',子女一直在等父母说声'对不起'"的尴尬境地。

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新型不孝"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