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就像个分水岭,把夏天的热和秋天的凉隔开。老辈人说这时候做事得有忌讳,不是迷信,是怕不小心伤了身体,误了日子。这"三忌"藏着的,全是跟着节气过日子的门道。

头一忌是忌贪凉。处暑的热跟三伏天不一样,太阳看着毒,风里却带着凉气。这时候要是还像夏天那样,光着膀子吹空调,喝冰汽水,准保要生病。村里的大刘前几年处暑当天还在工地喝冰啤酒,傍晚就开始拉肚子,连带着咳嗽了小半个月,医生说这是"秋后算账",夏天攒的寒气借着凉气全冒出来了。老人们说"处暑不露身,白露不露脚",就是让天一凉就把衣扣系紧,别让风钻了空子。现在年轻人觉得抗冻,其实关节里的寒气,都是这时候不注意攒下的,到老了才知道厉害。

二忌是忌大补。刚处暑就炖人参、煮鹿茸的,十有八九要上火。秋天的身体就像刚收完麦子的地,得先松松土,再慢慢施肥。夏天耗了太多力气,脾胃还没缓过来,猛地补进去,消化不了就成了负担。我姨去年处暑听人说"秋补要早",买了只老母鸡炖黄芪,喝了两顿就满嘴长口疮,连饭都吃不下。其实这时候该吃点清淡的,像山药粥、冬瓜汤,让肠胃先活动开,等过了白露再慢慢加肉补,才是正经道理。

最后一忌是忌"躺平"。处暑之后天变短了,人容易觉得乏,总想躺着不动。可这时候地里的庄稼等着收,家里的秋菜等着种,一偷懒就误了农时。以前农村人这时候天不亮就下地,说"处暑动一动,粮食多一笼"。现在城里人不用种地,也别总窝在屋里,早上出去走两圈,晒晒太阳,身上的懒劲儿就散了。我爸退休后处暑这天总爱去公园打太极,说"动一动,秋天少生病",这几年确实比以前精神多了。

这些忌讳说到底,是让身体跟着节气调整节奏。夏天像快跑,秋天该慢下来歇歇,但也不能一下子停住;夏天贪凉是痛快,秋天就得收着点,别让凉气钻了空子;夏天吃得简单,秋天想补也得慢慢来,急不得。老辈人没学过养生知识,就凭着一代代的经验,知道啥时候该干啥,不该干啥,这其实是最实在的智慧。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随时开,想吃啥有啥,可生病的人也没见少。或许就是因为离自然太远,忘了跟着节气过日子。处暑的"三忌",不是要绑住谁的手脚,是提醒咱们,对自然多份敬畏,身体才能少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