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仅21岁的药家鑫被处以死刑,在他被执行当天的前十分钟,和父亲提出最后的请求,表示:自己想要将眼角膜捐献给有需求的人。

而父亲药庆卫并没有同意,事后在社交软件上发文"我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纪轻轻的药家鑫走上犯罪的道路?

年幼时的家庭环境

1989年,药家鑫出生在西安市碑林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独生子,药家鑫从小就被寄予厚望。

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将部队里的严苛纪律带入了家庭教育中,在西安这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里,药家鑫的童年却充满了紧张和压力。

每当药家鑫犯错,等待他的总是父亲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有一次,他在练习钢琴时不小心弹错了一个音符,父亲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冷冷地盯着他。

那种眼神仿佛能穿透他的灵魂,让他浑身发抖,接下来是长达半小时的训斥,父亲的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回荡,指责他不够专注、不够努力,这样的场景在药家鑫的童年里反复上演,以至于他开始对钢琴产生恐惧。

不仅是音乐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父亲批评的理由,有一次,药家鑫在学校运动会上只获得了第二名,回到家后,父亲不问缘由,直接给了他一顿严厉的批评。"你怎么连个第一名都拿不到?是不是平时不够努力?"这样的话语深深刺痛了药家鑫幼小的心灵。

在学习方面,药家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西安作为教育重镇,竞争异常激烈。每次考试成绩稍有下滑,等待他的就是父亲长达数小时的批评。

有时候,父亲甚至会把他关在房间里,用皮带抽打,逼迫他反思自己的错误,直到写出令人满意的检讨书为止。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让药家鑫逐渐失去了自信,他开始害怕与人交往,担心自己会在不经意间犯错,招致他人的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药家鑫的内心越来越压抑,性格也变得扭曲,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

这样的性格,导致药家鑫最终犯下弥天大错。

走向深渊

2010年10月20日晚上,一场交通事故彻底改变了药家鑫的人生轨迹。

药家鑫上了大学后父母给他买了辆车,20号晚上将女友送回宿舍后自己驾车离开,当晚约9点30分左右,药家鑫的车辆在经过西安市长安南路时,不慎撞到了一名正在过马路的年轻女子张妙。

撞击发生后,药家鑫没有立即停车查看情况,而是在惊慌中继续驾驶了一段距离,当他最终停下车时,内心已经陷入了极度恐慌状态。

药家鑫下车查看情况,发现张妙倒在地上,虽然受伤但仍有意识,此时,理智告诉他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承担责任,但多年来积累的对犯错的恐惧占据了上风。

他害怕一旦被发现肇事逃逸,等待他的将是父母的严厉惩罚,在这种扭曲的心理驱使下,药家鑫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

他返回车内取出一把剪刀,对张妙进行了疯狂的攻击,每一刀都仿佛是在割裂自己的良知,但他已经陷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完成这一骇人听闻的行为后,药家鑫再次逃离现场,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他,他又接连撞伤了两名无辜的行人。这一系列事件让他彻底失去了理智,他疯狂地驾车逃离,仿佛这样就能逃避现实。

案发后,西安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现场遗留的车辆碎片、监控录像等证据,警方很快锁定了药家鑫的车辆。

然而,当警察上门调查时,药家鑫却矢口否认自己与案件有关,他编造了一系列谎言,试图摆脱嫌疑。

然而,随着证据的不断积累,药家鑫的谎言开始出现破绽,警方通过痕迹比对等科学手段,进一步确认了药家鑫就是肇事者。尽管如此,药家鑫仍然拒不承认,这种态度让办案警察感到十分棘手。

就在案件调查陷入僵局时,药家鑫的父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们震惊之余,意识到儿子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尽管心如刀割,但他们明白,唯有让儿子主动承担责任,才能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也给儿子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劝说下,药家鑫终于崩溃了,他跪在父母面前痛哭流涕,承认了自己的罪行。随后,在父母的陪同下,药家鑫主动向警方投案自首。

经过警察的审讯,药家鑫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表示自己当初是不小心创到张妙的,看到对方打扮像农村女孩,怕事后找自己麻烦,而且一旦让父母得知肯定少不了一顿责备,最终因一时冲动,拿着刀深深向女孩刺去,直到没有了呼吸声。

审判结果

药家鑫案件审理过程成为全国人民的重点关注对象,在一审法庭上,检察官详细陈述了案件的经过,指出药家鑫的行为极其残忍,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但辩护律师试图从药家鑫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状态入手,争取从轻处罚,他们强调药家鑫平时为人谦和,此次犯罪实属偶然。然而,这些辩护理由并未得到法庭的认可。

一审判决后,药家鑫的家人决定上诉,在二审过程中,辩护团队改变了策略,提出"激情杀人"的辩护理由。

他们认为,药家鑫是在突发情况下失去理智,属于激情犯罪,但是,检察官提供的证据显示,药家鑫在作案过程中有明确的主观故意,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二审法院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驳回了辩护律师的上诉请求,维持了一审的死刑判决。

在等待死刑执行的日子里,药家鑫提出了希望死后捐献器官的请求,这个请求本可以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善举,但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

父亲药庆卫听到后情绪很激动,拒绝了他的遗愿并表示没人愿意用杀人犯的眼角膜,面对父亲的拒绝,药家鑫简简单单地回应了一句最后一次听父亲的话。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案件审理结束,药家鑫的父母仍未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儿子自己身上。这种态度让许多关注此案的人感到失望,也引发了社会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更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