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报道,社交媒体的最新照片显示,中国研制的新型倾转旋翼机正在进行试飞。这款白色涂装的新机在推进系统设计上与美军刚刚定型的MV-75(即V-280"勇士")倾转旋翼机高度相似,但尾翼和起落架设计却有明显区别。该网站认为,这款新型倾转旋翼机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将显著提升中国海空军的作战能力。

作为一种融合了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机型,倾转旋翼机的独特价值早已被各国看重。相比常规直升机,倾转旋翼机的速度更快、噪声更小、航程更远,载重量和燃油效率也更优,运输成本随之降低。正因如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苏等国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2005年至2007 年,美国贝尔公司的V-22"鱼鹰"进入全面生产并投入实战,标志着倾转旋翼机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

不过,V-22"鱼鹰"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技术上无疑是突破者,但高事故率、低可靠性等问题,让"鱼鹰"在采购和运用上堪称"失败者"。在美军各军种中,陆军始终拒绝采购,空军仅装备56 架CV-22,海军计划列装53架CMV-22B,唯有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最大用户,目前拥有348架MV-22。海外市场更是冷清,仅日本陆上自卫队采购了14架。

在V-22"鱼鹰"之后,贝尔公司推出的V-280"勇士"打了一场翻身仗。对推进系统进行全新设计,发动机为固定式的,不跟随旋翼翻转。机身布局借鉴了"黑鹰"直升机的优点,最终成功中标美国陆军"未来远程攻击机"项目,获得 MV-75 的制式编号。V-280 的成功证明,随着技术成熟,倾转旋翼机的潜力仍有待释放。

国内在倾转旋翼机领域的探索同样活跃。过去几年,多款无人机型已公开亮相,例如深圳联合飞机集团的"镧影 R6000"、北京航景创新的"突击鹰-2000"主攻民用市场;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10 则聚焦军用,还是国内首款完成自主倾转过渡飞行的中大型无人倾转旋翼机。

此次引发关注的新型有人倾转旋翼机,是哈飞的作品。在气动外形和结构布局上显然吸收了MV-75与意大利AW-609(民用型)的优点,采用悬臂式上单翼、T形尾翼、前三点起落架,机身中部呈矩形,配备两具发动机舱。其最大亮点是推进系统,与MV-75一样采用固定式发动机、倾转旋翼/螺旋桨设计,而非V-22"鱼鹰"的倾转发动机短舱设计。

水平固定设置发动机设计的优势很明显,能避免发动机喷流对甲板或地面的烧蚀。而美国V-22"鱼鹰"有个重大缺陷,在起降时发动机的炽热气流会直接垂直冲击地面,对起降场地要求极为苛刻。在舰船上起落,也会造成甲板损伤,需要对甲板进行专门改装。而且水平固定设置发动机的倾转旋翼机则没有上述缺陷,还可以使旋翼机具备更强的低速灵活性,能够近地面悬停和吊挂武器装备。

水平固定设置发动机的倾转旋翼机,旋翼更大、转速更低,可缓解涡流环问题,提升安全性;垂直状态下,短舱不会阻碍人员进出或遮挡侧向机枪视野。当然,这个设计难度也更高,倾转机构更复杂。相比之下,V-22"鱼鹰"的倾转发动机短舱设计虽对机构要求低,却存在尾喷气流烧蚀舰船甲板、旋翼滑流干扰复杂等问题。从这一点看,中国新型倾转旋翼机无疑少走了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MV-75搭载两台T64-GE-419涡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达3500千瓦。这意味着,中国新型机若想与之对标甚至超越,未来需要配备3000至5000千瓦级的国产航发,这既是技术门槛,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

从需求端看,中国海军对倾转旋翼机的期待并不难理解。不仅是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能快速投送兵力;还是近海快速运输的理想选择,可高效完成岛礁补给;在舰载运输、反潜、搜救等任务中同样能发挥优势。尤其是在南海等海域,它能大幅提升岛礁后勤保障和人员运输效率,强化对相关区域的管控能力。

作为倾转旋翼机领域的后来者,中国的追赶脚步显然在加快。从无人机型的技术积累,到有人机型的试飞突破,每一步都在缩小与国际前沿的差距。正如 "驱动" 网站所言,随着这款新机试飞推进,中国在倾转旋翼机领域的诸多构想正逐步落地。

未来,中国新型倾转旋翼机的服役将让解放军的响应速度更快、作战半径更远,为海军乃至全军的立体作战体系注入新的动能。这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中国国防科技实力跃升的又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