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等。
1.当前我国存准率下调非常必要
从外部冲击来看,4月美国开始对华加征高额关税,我国对外贸易将受到较大冲击,金融市场波动也有所加大,需要及时降准释放更多流动性缓解冲击,稳定市场预期。
目前美国对华综合累计税率已超过100%,今后还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出口、消费、投资乃至于GDP产生重大冲击。初步估算,美国对华关税每加征10%,中国出口或下降2%-2.5%,在美国关税未减免的情况下,2025年中国出口有可能下滑8%-10%;2026年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15%左右。随着出口受阻,消费和投资领域也将出现连锁效应,对出口、消费、投资的变化如果不加干预,不排除极端情况下2025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下降1.0-1.5个百分点。同时,股票市场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此时,有必要及时降准。
除了支持政府债券发行之外,一方面需要支持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尤其是增加对出口、农业、"卡脖子"等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头部金融机构与大型央企集团、众多上市公司增持金融资产,稳定股市,稳定市场信心。综合来看,市场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看,下调存准率有促进内需恢复、加快结构调整等多重作用。
2020-2024年央行分别下调了存准率1.5、1.0、0.5、0.5、1.0个百分点。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充足的市场流动性,"适度宽松"基调也应体现在降准这一方面。
从宏观层面看,需要通过下调存准率释放更多流动性,满足当前投资消费扩张与信心修复的资金需求。近几年信贷与社融仍保持较快增长,每年增量呈上升趋势;2025年新增信贷有望超过21万亿元,社融增量有望超过36万亿元,M2增速有望保持8%左右;较快的流动性需求增长情况下,有必要适时降准。
从微观层面看,拥有充裕资金配置资源的金融机构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链条,增强货币创造功能,发挥更大的货币乘数效应;有助于加快对国家重大建设、普惠金融、中小微民营企业、房地产、消费市场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速度;增强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供给能力,支持财政发力与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缓解部分民企、房企、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流动性紧张问题,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 资料图
2.年内存准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存准率变动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逐步扩大,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传导链条将更加复杂,存准率对市场总量的调节难度上升。我国货币政策短期调节工具较为丰富,且操作更加灵活,货币市场渐趋成熟。从过去40余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央行也已积累了灵活调节存准率的操作经验。
理论上存准率似乎可以更低甚至降至接近0%的水平。如出于审慎考虑,留有一定"缓冲区",可以将存准率维持在3%-5%区间。此次降准前,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存准率为6.6%。降准0.5个百分点后,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以目前我国的经济体量、增长速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流动性状况、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来测算,我国存准率可以降至发达国家大多数1%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大多数5%之间的水平,甚至低于5%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至少还有2-2.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就2025年来看,加上本次降准,实际总的降准幅度以0.75-1.0个百分点为宜,目的在于释放更多中长期资金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三季度很可能还有0.25-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