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会晤李在明,特朗普提及国防部改战争部,中方该做好应对准备
特朗普突然放出要把国防部改叫 "战争部" 的风声,还强硬要求俄乌两国领导人必须会晤 -- 这两个看似没关联的动作,实则藏着环环相扣的战略算计。
当 "战争部" 这个带着扩张色彩的旧称被重新提起,当俄乌冲突的走向被美国强行插手,国际局势下的暗流正不断涌动,对中国来说,这场变局中的风险与挑战已近在眼前,提前准备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据澎湃新闻8月26日消息,特朗普在白宫会晤李在明时,突然把话题扯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名称上。
他当着记者的面说: "赫格塞思在我称之为'战争部'的部门里表现非常出色。我们现在叫它国防部,但私下里,我认为我们打算改名。"
这番话并非毫无铺垫,早在今年3月,赫格塞思就曾在社交平台发起投票,让美国民众在"国防部"和"战争部"之间做选择,20.3万参与者里,有54.3%的人投给了"战争部"。这更加刺激了特朗普想要改名的心。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提改名的同一时期,特朗普还公开向俄乌施压,放话要求两国领导人必须尽快坐下来会晤,甚至暗示若不照做,俄罗斯会面临 "非常严重的后果"。
他表示未来一到两周内自己会强势介入俄乌会谈,他可能必须在场,要么达成协议皆大欢喜,要么不达成协议俄罗斯面临"严重后果"。
再看特朗普突提把 "国防部" 改回 "战争部",就知道这绝对不是特朗普一时兴起的随口说说。了解美国历史的都知道,"战争部"设立于1789年,它陪着美国从北美大陆向外扩张,一路打出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
而1947年改成"国防部",本质上是二战后美国想给自己贴"和平维护者"的标签,把军事战略从"主动挑事"美化成了 "全球防御" 的模样。
现在特朗普要把名字改回去,心思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卸下"防御"的伪装,给美军的对外行动找个更直接的"正当理由"。以前叫"国防部",不管做什么都得先扯几句"保卫安全"的幌子,以后叫 "战争部",是不是意味着美军在全球动武时,连这层幌子都懒得披了?
6月份美国特朗普下令轰炸伊朗时不仅让他尝到了武力解决问题的甜头,还让他心里那颗战争的种子萌芽了,所以特朗普决定不演了,正如他本人所说, "我们想防守,但如果必须进攻,我们也想进攻。"
除此之外,更让人琢磨的是,特朗普是在和李在明会晤时提到改名的事。特朗普突然把这个话题抛了出来 -- 这背后藏着的,很可能是美国要把战略核心从欧洲往亚太挪的信号。
【特朗普下令轰炸伊朗当天,白宫公布的一组照片】
再看看近几年美国在亚太的动作,哪一个不是在为 "加码" 做准备?一边跟日本绑得更紧,把驻日美军总部升级成美日联合司令部;一边又使劲拉拢菲律宾,不仅开放军事基地,还鼓动菲律宾在南海挑事。
要是"战争部"的改名真能成,美国大概率会把更激进的军事部署往亚太堆 -- 毕竟"战争"都成了部门的核心标签,战略资源肯定要往"主动出击"的方向挪,而亚太,显然就是他们盯上的重点区域。
对中国大陆来说,这些信号里藏着的风险,必须时刻绷紧神经。在台海方向, "以台遏华"的心思从来就没断过,这些年又是对台军售,又是派官员窜访,没少触碰中方的底线。
南海这边也一样,美国之前就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派军舰、飞机到南海抵近侦察,搅动南海周边区域局势。
而现在特朗普要把战略核心往亚太地区转移,这就使得中国周边的局势更加趋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是绕不开的选择。福建舰加速形成战斗力、新型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有序列装,这些不仅是对外部挑衅的有力震慑,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底气所在。
外交层面,要持续深化和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经济、人文、战略安全,把亚太互信基础打牢,让美国这只苍蝇找不到可乘之机。
同时在经济上不仅要盯着国际市场,更要驱动国内市场良性循环,把自己的经济底盘扎稳,应对外部风浪时才会越有韧性。
特朗普给美国防部改名"战争部",说到底还是对美国霸权产生了焦虑:想靠改名让自己的军事行动更"名正言顺",更方便的干预全球事务,把恶霸彻底当到底。
但国际格局从来不是哪一个国家能说了算的,中国要做好准备,以军事"硬实力"为盾,以外交"巧实力"为桥,以经济"稳实力"为基,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守住底线,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同时淡化、平衡国际局势往"单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