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推出《问诊2025中国经济》专题,邀请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剖析2025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及其背后的机遇。过去一两年,出海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专题的第五篇,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大出海》作者林雪萍,分享他过去几年观察到的中国制造在面临全球化逆风中迎难而上的顽强基因,以及中国制造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正在重塑的全球化格局。

林雪萍首先强调道,"如果我们把跟海外做生意就叫做出海,那中企出海很多年了;但我们现在强调的出海,就是为了跟简单的产品出口区分开来,其核心元素是工厂--移动的中国制造,因此一定要从工厂的视角来理解这次出海。"

林雪萍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工厂的能力解释成供应链的能力,紧接着还可以解释成知识服务能力、金融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支持工厂出海的能力。"出海,就是中国制造海外竞争能力的重建,这些工厂落地之后,必然会带动本地供应商的成长,"林雪萍说道。

1月12日,当地工人在泰国罗勇的长城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生产车间内工作。 新华社

以墨西哥为例,林雪萍表示,很多中企已经开始非常有意识地去培养墨西哥当地的供应商,例如位于中部的克雷塔罗--墨西哥的汽车和零配件制造中心。中国宝武集团在2017年收购了一家名为宝玛克的意大利公司,并在当地生产汽车零配件。

林雪萍补充道,"在汽车零配件上有一些螺丝跟安全性相关,因此制造要求非常高。以前他们都是找欧洲企业生产,但现在要努力寻找本地供应商。原因是,第一货运成本很贵,货运周期很长。墨西哥的汽车制造发展起来后,开始找当地供应商来生产零部件,所以当地也逐渐生长出了特别优质的螺丝钉制造能力。"

林雪萍认为,"换个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工厂只要在当地一扎根,他们想的必然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来对冲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劳工等带来的成本上升。而中国制造能力在海外落地生根的过程,必然带动当地企业的发展。 ""如果出海伊始,这个逻辑还是成立的,那么随着更多的企业出海,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宏大交响乐的前奏, "林雪萍表示。

他解释道,"很多企业在出海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第一,当企业适应了本地特点之后,可以盈利了;第二,它会引发更多同行的模仿或跟随,可能也会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出海。 这时如果它们能够重新适应全球重塑的新格局,中国制造是可以在当地扎根的,它会形成自己的全球化能力。等到那个时候,大家再回想2025年出海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那只是中国制造国际化进程的一段序曲罢了。"